來源:櫻花影院人氣:886 更新:2025-07-04 10:18:18
馬思純在《七月與安生》等電影中釋放的對愛的敏感和沉浸,正符合許鞍華對愛的想象,她要將它從原著中挖掘出來。
但觀眾顯然無法接受,尤其是“張迷”,不能接受形貌與氣質上都更圓潤的馬思純,是那個蒼白平淡面孔下隱隱綽綽滿是自我心思的沉淪少女;也不能接受許鞍華對張愛玲的解讀:怎么能將一個關于蒼涼人性的故事,簡化成疼痛的愛?
“張迷”尋找的葛薇龍,是 自愿墮落的,并且用悲涼的結局為這自愿付出了代價。
我覺得,之所以產生截然不同的兩種尋找,根本原因正在于,許鞍華熟悉的對女性的那套解讀、尤其是對女性愛情的解讀,已經和當代觀眾截然不同。
像《喜寶》當然不至于,同樣是偏離了原著的敘事,但這版《第一爐香》還是有它內在的圓熟邏輯和與這邏輯相稱的視覺語言:葛薇龍只是天真懦弱,在命運的殘酷面前,顯得無知而嬌氣,在愛的引逗下,一步步被命運吞噬。正是那句不屬于張愛玲的葡萄牙詩:愛情是看不見的火焰,愛情是不覺痛的創傷。
只是,許鞍華不忍心責怪,這個為愛癡狂的少女面對戰爭、貧窮、孤獨時的怯懦。而張愛玲與觀眾,是報以質疑與冷眼的。
原著里,葛薇龍留在香港是因為一場病,病愈后她自欺這是上天的暗示,于是徹底將對姑媽的輕視拋在腦后,步入她的舊路。
是被動,還是主動?是選擇,還是無可奈何?視角的不同,某種意義上,可以等同于對自我與命運關系的理解不同。
正是這種“不無辜”,才讓葛薇龍這個角色鮮活,她身上那些貪婪、愚蠢和懦弱,在如今依然處處可見,成為墮落女孩命運的先知。
去掉了主動的墮落,同時也就失掉了人物真實力量。而沒有力量,恰是當代觀眾最不能接受、也不相信的女性性情。
如今,社會依然對女性有諸多要求,但也不斷地被覺知、被討論。在這些討論中,女性也一次次審視自己的選擇與承擔。力量就在此時被發現它的重要意義,于是不斷被找尋。
也許這部電影早二十年出現,人們會忽略演員與原著的錯位,進入敘事。但在二十年后的現在,它不會再有被歌頌的機會。
只有真實才經得起滾滾時代的淘洗與尋找。
2、 這部港片,來得有點猛!
Copyright ? 2018-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