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櫻花影院人氣:847 更新:2025-07-04 09:38:32
朋友們好,今天聊一下央視剛剛播完的年度大戲《人世間》。
這部劇自開播以來便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很多網友說自己有幾年都不看電視劇了,但是這部劇是從頭追到尾。
據說,同名原著小說也是自電視劇開播起就開始熱銷了,好像是又加印了一百多萬冊。
我是去年7月份,得知劇組在長春拍電視劇,就買了同名小說,一共三冊,100多萬字,看完之后呢,我又通過喜馬拉雅聽完了音頻版的同名廣播劇。
接下來就是熱切的期盼央視的首播了,終于在春節期間迎來了這部好評如潮的年度大戲,這部劇之所以大火,不是偶然。
劇中的人物或多或少都有我們自己或是身邊人的影子,里面的經典臺詞和觸動人心靈的金句也很多。
在頭條上,基本是每天新劇播出后,都會有各種各樣的感悟、議論、甚至是爭論。
當然,感悟是最多的,好多中年人自發地寫了觀后感,這跟當年語文老師給我們布置作業寫讀后感和觀后感可是不一樣。
今天咱就聊一下,在網上看到的一些關于此劇的爭論吧,我大致梳理了這么幾條:
一、 周秉義當市長的時候,為招商引資居然被開發商灌酒,這不合理
二、 周秉坤想借6萬塊錢的時候,當市委書記的哥哥和大學教授的姐姐居然拿不出,而曹德寶夫婦卻有6萬5的存款,這不合理
三、 周秉義、郝冬梅退休后自駕游開的車居然是豐田霸道,不合理
四、 喬春燕作為區婦聯副主席,是一名副科級干部,怎么編制說沒就沒?
五、 周秉坤開的小貨車風擋玻璃上的年檢貼是2021年的,吉春實驗中學的窗戶居然是鋁合金的……
首先,我想說,這幾個問題,都不是問題,至少都能說得過去,如果讓我來挑毛病,那我還真想到一個,暫時把它放到針對上述五點爭議一一闡述完我的觀點之后再說。
先說第一個問題:“周秉義當市長的時候,為招商引資居然被開發商灌酒,這不合理”
這個劇情不僅沒什么不合理,甚至說很靠譜。覺得這個劇情不合理的人,可能在他心目中的正廳級的市長都是高高在上,對待企業家總是壓人一頭,他不灌開發商的酒就不錯了,是吧?
即便不是周秉義那樣真切地想發展當地經濟造福百姓的人物角色,很多政府官員也是有發展經濟的工作壓力的,在招商引資過程中遇到有實力的開發商那都必須是積極爭取的。
萬達集團在重慶的萬州區建設的萬達綜合體項目是時任重慶市委常委、萬州區委書記親自找到王健林,打動了他,才投資建設的。重慶市委常委啊,副省級干部。不說一線城市和好一些的副省級城市,一般的普通地級市想爭取到萬達的投資真的不是很容易。
劉強東到很多省份都是省委書記、省長一起出面接待,一般地市、縣級市的領導想請這種量級的企業家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周秉義當市長的時候,八項規定還沒有出臺,那個時候的酒桌文化相信很多人也都知道,所以說,這個劇情不僅沒什么問題,恰恰很真實的反映了那個時代的一個現象。
再說第二個問題:“周秉坤想借6萬塊錢的時候,市委書記哥哥和大學教授姐姐居然拿不出,而曹德寶夫婦卻有6萬5的存款,這不合理”
這個也是很正常,并非是作者、編劇、導演想故意展示周秉義的清廉和周蓉的清貧,按劇中所述,周秉義是2000年左右出獄,想創業,于是想借錢。那個時候如果就是掙死工資的公務員和大學教授,除去日常開銷,能攢下六七萬也不是那么容易,而且在周秉義服刑期間,他嫂子和姐姐也都是經常要接濟鄭娟母子的。而當時頭腦靈光的春燕、德寶兩口子先賺到第一桶金,成為6.5個萬元戶的富裕戶也是再正常不過了。
第三個問題,有人說周秉義、郝冬梅退休后自駕游開的車居然是豐田霸道,不合理
劇中是有個鏡頭,郝冬梅開著豐田普拉多,拉著周秉義故地重游,去山區自駕,租一臺或是借一臺越野車真的沒啥好驚奇的,一個副省級官員和一個資深的主任醫師,退休后連一臺幾十萬的車都租不起或是借不到嗎?非得開個經濟型轎車就靠譜了嗎?朋友們有誰知道,在八項規定沒有出臺之前,縣一級正科級的局長們都坐的什么車嗎?
還有就是最為關鍵一點,副省級官員退休后,是享受老干局按照級別提供相應的服務和保障的,周秉義沒有讓組織上派個年輕同志跟著都已經是很低調了。
第四個題,喬春燕的區婦聯主席應該是副科級,怎么編制說沒就沒?
八十年代,混崗混編現象十分嚴重,那時候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公務員,我國的公務員制度也是1993年才開始,1993年10月1日《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開始實施,注意這還只是暫行條例,在此之前,國企的干部和政府部門的干部交流很頻繁,甚至以工代干的也不少,很多國企工人在有需要的時候都進了政府部門,當然當時的編制也很混亂,崗位相同,編制不同的現象很普遍,所以說春燕被排擠出婦聯是沒有什么問題的劇情。
第五個問題,周秉坤開的小貨車風擋玻璃上的年檢貼是2021年的,吉春實驗中學的窗戶居然是鋁合金的
這種拿著放大鏡找瑕疵的認真勁兒,我覺得沒什么意義,畢竟不是一部古裝電影里出現中國移動信號塔那種致命傷,對于一部58級的電視劇,找這種毛病的話,實在是……,無語了。
要說到劇中的小瑕疵,我覺得就是最后兩集,光字片的拆遷戶實名舉報周秉義,中紀委來的辦案人員是呂川,這個情節值得商榷,當然,原著作者也是為了增加戲劇沖突,恰好也是呂川在中紀委工作。但實際上,辦案過程中的回避制度一直是紀檢工作需要注意的,首先呂川的成長地和周秉義相同,都是吉春市,呂川和周秉義的親弟弟周秉坤又是相當于發小的摯友,這個在真正的紀檢監察環節是不應該出現的。但是我仍然不敢說這是瑕疵,即便是,那我也由衷地說,瑕不掩瑜,戲劇終究是藝術,呂川來查周秉義并沒有太大的違和感,那個年代的大數據畢竟還不像現在,對干部的履歷掌握得特別精準,所以也算說的過去,但是放到今天,這就是不應該出現的問題了。
總體來說,原著小說作家梁曉聲先生是一個有著豐富人生閱歷的作家,電視劇的編劇王海鸰、導演李路都是經驗豐富、行事嚴謹的專業人士,這部劇的諸多細節體現出了劇組團隊超強的專業水準,比如劇中的領導角色什么年代乘用什么車輛,什么年代用什么手機,最難得的是,龔維則和監獄警察的著裝、佩戴的警銜完全是按照年代推進來的,五次換裝與當時的年代完全相符,這些除了編劇、導演需要有著寬廣的知識面,也與顧問單位所提供的專業顧問及幫助有很大的關系。從片尾的鳴謝單位中可以看到兩個省的省委宣傳部、很多地市的黨政機關,好多大學和政法部門也對該劇的拍攝提供了便利條件。對于這樣一部年代跨度如此之大的鴻篇巨制,沒有眾多單位提供的顧問、咨詢、幫助的話,能力再強的劇組也是難以完成如此艱巨的任務的。
Copyright ? 2018-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