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櫻花影院人氣:258 更新:2025-07-04 09:11:06
電視劇《跨過鴨綠江》收視率不出意外的獨占鰲頭,自首播至今,贏得了廣大電視觀眾的認可。
據CSM全國網數據,截至目前,全劇平均收視率1.15%,平均收視份額5.31%,單集最高收視率1.41%,單集最高收視份額6.78%,穩居黃金時段電視劇收視第一。
《跨過鴨綠江》
收視率的居高不下一方面是央視綜合頻道這個平臺優勢,另一方面則是《跨過鴨綠江》的內容優勢。
確切的說,《跨過鴨綠江》是國內第一部“國家隊級別”展現抗美援朝且順利上星播出的電視劇,唐國強、孫維民等一線特型演員主演,主要角色多達上百個,央視電視劇制作中心又一大手筆制作。
并且,與過往的電視劇《三八線》《戰火熔爐》相比,《跨過鴨綠江》是從宏觀角度來展現整個故事,基本交代清楚了抗美援朝戰爭的來龍去脈,讓很多不了解這段歷史的青年觀眾有了全面的了解。
《跨過鴨綠江》
從主流影視評價體系豆瓣網的數據來看,目前20幾集過后《跨過鴨綠江》口碑不錯,評分高達8.6分,彰顯了國內觀眾對抗美援朝題材影視作品的鐘愛以及國內民眾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濃烈的家國情懷。
《跨過鴨綠江》
值得肯定的是,《跨過鴨綠江》對某些歷史細節的交代很清楚,比如彭德懷只身過江和電臺車走散了,比如三十八軍沒有及時趕到不純粹是因為美軍黑人團的原因導致的,又比如美軍麥克阿瑟是如何從囂張跋扈到狼狽收場的等等;
《跨過鴨綠江》
某些軍事場景的還原很到位,比如對志愿軍司令部群像戲的展現,彭德懷擔任總指揮,鄧華做為第一副司令協助彭總作戰指揮,洪學智做為第二副司令管后勤,韓先楚做為第三副司令靠前指揮,很好展現了志愿軍將領的集體力量,而不是單一刻畫彭老總。
當然,《跨過鴨綠江》制作方應該清楚,高評分并不代表制作多么優秀,相反8.6分的評分大都是給了“抗美援朝”這一題材。
制作上的諸多問題讓整部劇質量打了折扣更是不勝枚舉,尤其是體現在道具上。
《跨過鴨綠江》
志愿軍空軍在近幾日的劇集中上線,對于《跨過鴨綠江》主創人員來說這本是展現志愿軍形象、提升作品質感的一次好機會,然而因為肉眼可見的五毛特效和道具漏洞頻頻鬧笑話。
首先是隨處可見的五毛特效,志愿軍空軍首次出戰雖然只擊落一架敵軍,但意義重大,結果呈現在《跨過鴨綠江》中只有幾個拙劣的特寫鏡頭,特效呈現的效果像某職業學院影視特效專業大一新生的作品;
《跨過鴨綠江》
其次,志愿軍空軍全副武裝一出場就在道具上出了問題,一大隊大隊長風鏡直接用快艇風鏡代替,敢問道具組這是要上天還是下海?
如果說是劇組為了控制成本,那么完全可以在其它方面控制,而不是最能體現真實年代感的道具上。
志愿軍空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意義重大,首先在朝鮮后方和中國邊境一帶形成了一個優勢制空區,保證了后方補給線路以及中國東北地區的空中安全;另外,中國空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迅速成長,幾乎是在零基礎上建立起一支現代化噴氣化戰術空軍的骨架, 培養了大批空勤人員、地勤人員、指揮干部和專業干部。
個人感覺,《跨過鴨綠江》對志愿軍空軍的影視呈現太粗糙,是敗筆。
《跨過鴨綠江》
另外,《跨過鴨綠江》中美軍飛行員的裝備也很隨意,上圖這種黑色帶風鏡的雙耳皮帽是志愿軍飛行員的裝備而不是美軍的裝備。
而事實上,美軍從1947年開始已經換裝飛行頭盔,朝鮮戰場時期的美軍飛行員的真實彩色照片,是下圖這樣的。
朝鮮戰場上的美軍飛行員
此前,《跨過鴨綠江》中有以狙擊英雄張桃芳為原型創作出的人物角色,演員的表演差強人意,但道具選的太隨意。
張桃芳
歷史上,狙擊英雄張桃芳用的是這樣的槍(上圖);
《跨過鴨綠江》
抗日神劇
而《跨過鴨綠江》中畫風大變,纏上了破布、安上了瞄準鏡,請問道具師是剛從哪個抗日神劇劇組調過來嗎?
歷史上,張桃芳在32天內以436發子彈擊斃214名敵人,創造了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朝鮮戰場上冷槍殺敵的最高紀錄,被譽為“志愿軍神槍手”、“冷槍英雄”、“上甘嶺狙神”。
莫辛納甘步槍
請注意張桃芳用的是蘇聯制造的莫辛納甘步槍,沒有瞄準鏡,沒有瞄準鏡,沒有瞄準鏡!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要是有瞄準鏡也許就是擊斃436名敵人了。
部分畫面是借用了電影《北緯三十八度線》,所以銜接起來就不那么順暢,很讓人出戲。
有一幕:志愿軍第38軍113師14小時奔襲70多公里,占領了三所里。
《跨過鴨綠江》
這段作戰發生在1950年的11月,朝鮮已氣溫驟降,而《跨過鴨綠江》自己拍了一部分(急行軍部分),另外一部分(戰斗場面)則直接剪輯了2000年的電影《北緯三十度線》,于是展現出一個奇葩的畫面——一會是冰天雪地,一會積雪全部消失了。
對比同樣再現這段戰史的電視劇《三八線》做的更好一點,拍出了志愿軍則在雪地中急行軍的畫面。
所以《跨過鴨綠江》的“敷衍了事”讓整部劇少了誠意。
此外,少有的幾個虛構角色被編劇搞得不倫不類,與主線融合的生硬。編劇想通過幾個年輕演員從基層視角串聯起各次戰役,但是這幾個演員說實話并沒有演出孤膽英雄的感覺,反而搞得像來刷臉的。
《跨過鴨綠江》
戰斗畫面要么粗制濫造,要么就是剪輯別的劇,血戰長津湖這樣一場驚心動魄的戰斗居然靠解說和穿插的畫面就帶過了。
按照目前的輿論,小編這篇看上去“雞蛋里挑骨頭”的文章是要被諸位噴的。
但是《跨過鴨綠江》畢竟是以抗美援朝戰爭為題材創作,這場用十幾萬人生命換來的立國之戰難道配不上一部更完美的影視作品嗎?
更何況,2000年拍攝的電視劇《抗美援朝》播出無望,《跨過鴨綠江》是目前唯一一部能上星播出的全景展現抗美援朝戰爭的電視劇。拍攝中的電影《長津湖》、電視劇《冬與獅》都是以長津湖戰役等各次戰役為背景創作,人物和故事更多的是虛構,觀眾想要全面了解抗美援朝戰爭只能通過《跨過鴨綠江》了。
很希望某些部門能像當年拍電影《大決戰》或者電視劇《抗美援朝》那樣的投入,像長津湖之戰、上甘嶺戰役、鐵原阻擊戰等都可以各自成劇,細細的講,充分表現志愿軍的戰略戰術及英雄氣概,至少把制作水準提上去,這才是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國內影視界應該有的“態度”。
文|宋胖子
Copyright ? 2018-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