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櫻花影院人氣:460 更新:2025-07-04 09:02:40
俠電影究竟要帶給人們娛樂還是沉重的形象?
這似乎沒有一定的答案,但唯一我們無法否認的是,俠本身,也就是布魯斯·韋恩,他就是一個不完美、有缺陷的人,差別只在于他在電影中表現出多少真實的一面給大家看而已。
而縱觀歷來的俠電影,我們其實已經看過各種樣貌的俠,早期的大概只有邁克爾·基頓稱得上有顯露出布魯斯·韋恩內心面的東西,方·基默與喬治克隆尼則是偏向更娛樂化的演出,對于俠和布魯斯·韋恩本身幾乎沒有深層的描寫,純粹就是個俠打壞蛋的故事。
但至少現在來看娛樂性十足,還有某種惡趣味;而之后克里斯蒂安·貝爾的《黑暗騎士》三部曲則是剖析布魯斯·韋恩心境成長,娛樂及黑暗面達到完美平衡的杰作。
那么羅伯特·帕丁森的《俠》能做到什么?
若說想超越經典似乎太過不切實際,因此導演馬特·里夫斯非常聰明,那就是他并不想著要創造經典,而是要創造獨一無二,他可能沒有諾蘭塑造《黑暗騎士》的高度,也沒有蒂姆·波頓講述黑色童話的能力,更不想拍成喬·舒馬赫的歡樂胡鬧,那怎么辦?
他決定讓俠回歸偵探性質,并且直搗黃龍,探索哥譚這個萬惡城市的黑暗面,他將重點擺在私刑者——俠身上,而面具底下的布魯斯·韋恩只是配角(畢竟這諾蘭已經拍過了),這絕對不是我們常見的超級英雄,馬特·里夫斯大膽地拍攝一部既黑暗又絕望,且長達三個小時的故事,在超級英雄片泛濫的情況下,大部分觀眾早已經抱持著娛樂片的心態在看待,馬特·里夫斯劍走偏鋒,光是這個嘗試我就愿意先起立鼓掌。
「恐懼是一種手段,當探照燈照向夜空,那不僅是召喚,更是一種警告?!?/p>
這句話足以說明羅伯特·帕丁森的《俠》最與眾不同的地方——也就是他的存在意義。
從他第一次登場,就開門見山告訴我們這個俠有多么不一樣,他從陰影當中漸漸走出,搭配著震耳欲聾、令人坐立難安的主題曲,他自稱是復仇使者,而對那些壞蛋來說,他就是一個恐懼根源。
過去我們看到俠登場,通常都是伴隨著希望與期盼,然而羅伯特的俠,卻連我們這種旁觀者都忍不住退避三舍,仿佛我們也是片中的壞蛋一樣,這個開場我非常喜歡,它也直接貫穿整部電影所要塑造的俠樣貌。
我們都知道俠時常游走在法律邊緣,所以才被人們稱為私刑者,有太多人無法茍同他是正義的化身,這樣子的現象在過去俠電影中我們都能見到,然而這可能是我們第一次真正和那些心中存有「俠即正義?」般疑問的哥譚市民感同身受。
再來,馬特·里夫斯也刻意疏離俠與我們的距離,過去燈被打在空中,那是希望的象征,我們都很開心俠要來救場了,然而本片卻絲毫沒有這樣的感受,更多的是「壞事又發生了」的絕望感,所以片中也難以看到任何百姓期盼俠出現的場面,就連俠出來打擊犯罪、拯救百姓時,也感覺得出來他們與俠是疏離的,而這樣子的拍攝手法我認為非常高明,本該是充滿希望、慶幸有俠的存在的激勵場面,卻不禁令人搖起頭來,產生一個大疑問:
「這個城市怎么如此糟糕?」
而身為俠的羅伯特也深知這點,所以他從開頭的自白就已經透露出他對這個城市、甚至是自己的失望,他認為這個城市一成不變,也無法確定他能改變什么,所以在面具底下的他因此抑郁寡歡、時而滿腔怒火、憤懣不平,就連和他最親的阿福他都對發脾氣,你可以說他中二又無理取鬧,但可別忘了開頭說過,布魯斯·韋恩本身就充滿著各種問題,而羅伯特可以說是問題最大的那個。
在本片的設定上,羅伯特還只是個初出茅廬沒多久的俠,盡管馬特·里夫斯把重點放在俠身上,但還是安排了讓布魯斯·韋恩成長的橋段,當中除了包括他父母的過去,最重要的就是本片的大反派:謎語人與企鵝以及最佳女配角貓女。
先來談企鵝的部分,本來我是蠻期待科林·法瑞爾能有一番作為的,卻沒想到他的戲份并不多,發揮空間幾乎都落在謎語人身上,不過馬特·里夫斯說過,這片也等于是反派的起源,因此科林·法瑞爾飾演的企鵝還只是個單純的黑幫老大,形象當然也和早期幾乎有著企鵝特征的丹尼·德維托不同,相較之下盡管科林·法瑞爾比較沒什么令人印象深刻的特色,不過在關鍵劇情的表現上仍然舉足輕重,特別是中間有一段和俠飛車追逐的戲,那段從車啟動開始到一路上的追逐、加上企鵝瘋狂的大笑,再到俠從火焰中竄出緩緩走向企鵝的運鏡,我的天,真的帥炸了,是我整片最愛的動作場面,企鵝光是有這一段就值得了。
而說到常在俠電影遭人詬病的動作場面,我始終以為,俠的重點不是在動作場面上,有厲害的動作場面固然加分,倘若只有一般的打戲我也能接受,因為俠本身就不是靠超能力吃飯的超級英雄,所以先前諾蘭的《黑暗騎士》其實我很滿足了,而這次馬特·里夫斯的版本,除了飛車追逐大概可以說是最浩大的一場戲外,也沒有其他震撼的大場面,包括最后高潮戲也很普通,不過每場動作戲都精準到位,畢竟本片并不是著重在這塊,所以我認為沒什么問題,比較有問題的應該是裝備部分,這點留到后面的缺點一起講。
那么再回到另一個反派謎語人,或許我們的印象大概還是停留在金·凱瑞那搞笑滑稽的演出,而此次找來保羅·達諾的演出,可以說是與金·凱瑞的謎語人大相徑庭,不僅是角色背景設定不同,就連犯罪動機也不同,前者是一個韋恩企業的員工,單純不滿被布魯斯·韋恩無視后產生報復之心;后者則是一個孤兒院的孤兒,因對于自己的身世處境感到絕望,以及不滿那些貪污又滿嘴謊言的腐官,而決心對他們進行私刑的謎語人。
光是角色設定,保羅·達諾理應會讓我們產生更多同理心,但電影最后謎語人的無差別殺戮卻有點毀了這個角色的初衷,再加上保羅·達諾后半段那瘋癲又反復無常的招牌演出,都讓我感覺這個角色近乎變得和小丑沒兩樣,也瞬間讓我對他的同理心下降,我并不是說保羅·達諾演得不好,他演得很棒,而是不明白為什么要在最后讓謎語人成為了一個萬惡不赦的壞人?
這是我不太喜歡這次謎語人的原因。再者,本片大部分的時間都是放在俠與謎語人的謎題上,不過解謎過程大多都是隨著劇情推進就會水落石出,不復雜但過程卻花了很長時間,也因此當你看過一遍后,這些解謎過程可能會變得冗長無趣了些。
而飾演貓女的佐伊·克羅維茲,坦白說我一開始完全不期待她的表現,但實際看完后我得說聲抱歉,她與羅伯特·帕丁森的搭配實在太棒,她有著和俠更貼近的缺陷,所以兩個人相互吸引卻又無法在一起,和過去米歇爾·菲佛義無反顧一心求死,還有安妮·海瑟威純靠美艷,卻和俠沒太多火花的貓女截然不同,她在這部充滿男性角色當中的電影鶴立雞群,展現出身為女性強悍的一面,戲份不多卻畫龍點睛。
這些角色不論戲份多寡,都是缺一不可,也是促使俠在這三個小時內成長的因子,在這些角色中我們都能看到彼此善與惡的拉扯,事實上,看到謎語人保羅·達諾的演出倒讓我想起了《囚徒》這部電影,他在里頭也有著類似的精采演出,而更相像的是,那正是一個講述善與惡,罪與罰的故事,壞人巧妙利用人捍衛自己所愛的本性,試圖引誘出人們心中的惡,而一步步使人摧毀,這正是這次《俠》所要傳達的理念之一。
俠始終有著自己的道德底線,他堅持不殺人,但他仍然是人類,所以最后他也差點造成如《七宗罪》不可挽回的遺憾,而這正是俠偉大的地方,片中他也多次阻止貓女進行私刑報復,這種善與惡之間的拉扯,我認為是俠電影歷來之最。
在最后,俠舉起光明,向百姓伸出救援的手,準備引領大家疏散,起初還沒有人敢接近俠,終于在此刻他們感覺到俠的正義存在,這也是整片第一次拉近我們與俠的距離,也是第一次有著充滿「希望」的橋段,真的好美,再搭配上羅伯特最后的自白——他漸漸看到這個城市因為他帶來的改變。與開頭自白一同呼應了即便他再失望,也從來沒有放棄這個城市的想法,在經歷了這三個小時與自己、與敵人的天人交戰之后,這個哥譚市才總算得以「黎明升起」。
這除了意義上也有字面上的意思,因為馬特·里夫斯幾乎讓整部電影的哥譚市籠罩在黑夜的氛圍當中,即便有白天的場景也是一片灰蒙蒙,而這也是這次《俠》的一大特色,它不是扎克·施奈德那種美術風格強烈的絢麗,也不是諾蘭那種著重場面調度與技術感的攝影,這部電影更接近《罪惡之城》、《金剛狼》、甚至是《瘋狂的麥克斯》那種攝影風格,它強調的是罪惡、墮落、毫無生氣、憤怒與仇恨等元素,這在過去的俠中是未曾見過的,假使推出個黑白版本應該也會很棒。
說到這,那這部電影有沒有缺點?當然有,首當其沖的就是它三個小時的片長以及不高明的解謎,這個問題會隨著觀看次數越多而跟著放大;再來則是俠本身的魅力并不高,我這邊的意思是指這個俠能力值并不強,就連裝備也可以說是數一數二的平庸,它幾乎沒有什么酷東西,就連車也沒什么特色,加上這個俠的智力也不算高,最后竟然還差點被雜魚打死,這部分或許可以歸咎于他資歷短,續集應該有待改善。
另外,由于電影重心都放在俠,所以面具底下的布魯斯·韋恩發揮空間就略顯不足,但在有限的發揮空間下,羅伯特還是竭盡力氣將那失意頹廢的布魯斯·韋恩詮釋完美,乃至于原先以為有些突兀的煙熏妝,如今看起來竟是那么自然,非常期待他之后有更多面具下的演出。
雖然這些缺點可能會讓這次的《俠》耐看度降低些許,但對于第一次的觀看體驗來說,我依然給予相當高的評價,畢竟俠是我最喜歡的超級英雄之一,目前為止看過的俠沒有一個是我真的不喜歡的,至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詮釋,所以我很開心看到羅伯特也抓到了獨一無二的視角來詮釋俠,讓觀眾重新檢視俠的存在,未來倘若也成功發展成多部續集,我相信是有機會挑戰《黑暗騎士》的經典地位的。
最后,免不得提一件很重要的題外話,那就是別忘了今年我們還會在《閃電俠》當中看到本·阿弗萊克最后一次飾演俠,說起來有點心酸,本是唯一沒有個人電影的俠,真心期盼他的最后一次演出能夠有個完美的退場。
【免責聲明】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Copyright ? 2018-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