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櫻花影院人氣:919 更新:2025-07-04 08:42:29
少年犯罪
,一直是個尖銳的社會話題。
近些年更是頻繁曝出觸目驚心的案件:
13歲男孩殺死10歲女孩;
10歲女孩將1歲嬰兒從高樓扔下;
小學女生校內遭4名男生侵害……
少年犯的惡,一再刷新我們的認知。
而懲處結果,總能激起全網爭論。
究竟是什么讓孩子變成了「惡魔」?
我們又該如何對待這些「惡魔」?
最近一部
9分韓劇
,就將這個話題拍出了深度——
《少年法庭》
?? ??
開篇就是一樁血淋淋的慘案。
一名8歲男孩,慘遭殺害、肢解、拋尸。
而年僅
13歲的少年
,滿臉鮮血,手里還握著分尸用的斧頭。
少年去警局自首,對罪行供認不諱。
因此,這個案子跳過了警方調查,直接進入到
審判階段
。
根據韓國的《少年法》,
未滿14周歲
的少年犯就算是頂格處罰,也只會判在少年輔育院待兩年。
這在社會上引發了巨大的輿論爭議。
民眾紛紛請愿廢除《少年法》,嚴懲殺人犯。
而這個舉國關注的案子,落到了本片主人公
沈法官
手上。
由集齊青龍、大鐘、百想「韓國三大頂級電影獎項」的大滿貫影后
金惠秀
飾演。
她是個出了名的狠人,尤其
對少年犯厭惡至極
。
辦案的時候有個習慣:
把受害者的照片放在案頭,讓自己帶入受害者家長的立場。
因此,她在審判時總會想盡辦法讓少年犯接受
最重的懲罰
。
與她共事的還有一位
車法官
(金武烈 飾)
。
他對待少年犯的態度總是很溫和,與沈法官恰恰相反。
他不在意審判結果,更在意少年犯今后能否改過自新。
兩位辦案風格截然不同的法官組成搭檔。
因為理念不合,起初也有過不少沖突。
不過最終他們還是放下對彼此的偏見。
為了更加崇高的理想,為了維護法律的尊嚴而并肩作戰。
第一次開庭的時候,自首少年交代了作案經過。
然后面對沈法官,露出了挑釁的微笑。
因為他很清楚,未滿14歲,就算殺了人也不會有事。
但他供認得越直白,沈法官越覺得事情不簡單。
她注意到,少年患有思覺失調癥。
而理論上,
患有該疾病的人,根本沒有能力冷靜地完成誘拐,殺人,分尸的整個過程
。
因此,沈法官堅信,這個案子一定還存在幫兇。
但由于這個案子已經結案,沈法官只能和車法官聯手,私下介入調查。
果然發現一名
女性共犯
。
這名女孩已年滿14歲,應承擔刑事責任。
但第二次開庭時,兩人事先串通好了。
都在極力主張這是
偶發性犯罪
,并且只承認自己是幫兇。
沈法官早就料到這一出,所以她采用逐個擊破的方式。
讓兩人互相揭發對方,最后拼湊出完整的真相。
這招果然奏效,兩人在法庭上當場吵了起來。
事實就是,女孩將被害者帶到了少年的家中,并痛下殺手。
然后兩人配合著分尸,再由未滿14歲的少年去自首,企圖逃過法律制裁。
最終,兩個人都受到了最嚴厲的處分。
女孩被判
有期徒刑20年
,少年則將在少年院管教兩年。
盡管審判結束,可法官的工作卻并未結束。
接下來就要交給少年犯的父母,以及矯正機構。
對于該案中的女孩,沈法官的態度是很悲觀的。
因為發生這么嚴重的事情,她的父母依然沒有從國外回來:
「如果父母不努力,孩子們是不會改變的?!?/p>
法官們不知道審判結果是否可以化解受害人的痛苦?
也不知道是否會引導少年犯進行反思和改過?
這些問題都要交給時間來回答。
正是這種將完未完的工作狀態,讓少年庭的法官一刻都不能松懈。
他們都在等待著見證結果。
《少年法庭》通過一個個案件,展示少年庭法官的日常工作和心理斗爭。
同時挖掘這些案件背后的社會真相。
第一個少年殺人案件,屬于比較極端的個例。
劇中的第二個案件,則是最為常見的
家庭暴力
。
案件中的女孩長期遭受父親的的暴力毆打。
警方也收到過來自學校和醫院的通報。
但女孩的家人在面對警方時,堅持認為那不是家庭暴力。
而是家長在管教自己的孩子。
女孩的奶奶面對法官,也說那只是摔傷。
顯然是在袒護自己的兒子。
一旦家庭暴力被模糊地歸為家事,也就阻止了法院和警察的進一步介入。
它可能導致的最壞結果,就是受害者喪失希望,認為報警也沒用。
女孩在醫院里對車法官說:
「我也想擺脫這一切,我也想振作起來,好好生活?!?/p>
車法官讓她去報警,報警之后就可以離開父親,到少管所去生活。
可女孩卻反問:
「為什么是我要離開?我是挨打的人啊?!?/p>
是啊,明明該離開這個家的人是施暴的父親。
這句話讓車法官開始反思,到底哪個才是更好的結果?
所以在審理這起案件時,法官不僅要保護女孩。
更要讓她
重拾對法律的信心
。
要讓她知道,法律是用來懲罰施害者,保護受害者的。
這件事,只有法官才能做到。
最終,法庭做出裁決。
女孩的父親被判遷出被害女孩的居所,參加義工勞動,接受戒酒治療。
并且禁止在一年時間內接觸家庭成員。
沈法官兌現了開庭前對女孩的承諾。
劇中還有一個案件,離我們也很近。
就是發生在學校內部的「
泄題事件
」。
那些提前得到真題和答案的學生,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犯罪了。
他們共同傷害了參加考試的其他學生。
如果他們最終通過這種手段考上大學,導致其他同學落榜。
就等于頂替了他們的位置,偷走了他們的人生。
在法庭上,有些家長義正言辭地認為這么做沒有錯。
學校為了升學率,也在縱容這種事發生。
這都是嚴苛的
升學制度
下的畸形產物。
沈法官走在街上一抬頭,整棟樓的外墻密密麻麻掛滿了各種補習班的招牌。
那一刻她意識到,或許暫時沒有能力去改變教育體系。
但起碼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必須要守住「
試卷之前人人平等
」的這條底線。
不管是學校,法院還是國家,都不能允許這樣的事情蔓延。
因為這不僅僅關乎司法和教育的良心。
也是為了給韓國當時扭曲的教育體系和雞娃的家長們,澆下一盆冷水。
如果《少年法庭》只是串聯起一個個案件。
那么它對于「少年犯罪」這個話題的探討,也只是隔靴撓癢。
但這部劇的格局絕不僅限于此。
案件只是基石。
目的是以少年法庭為中心,延展出與之相關的
一系列困境
。
這些鮮為人知的困境,才能讓觀眾了解完整的少年法庭。
比如,
少年庭法官的困境
。
少年庭的法官是最特殊的。
審判的結束對他們來說反而是另一個新的開始。
他們要密切關注服刑的少年犯在矯正環境中的適應情形。
要評估他們日后是否會有再犯罪的可能性。
還要積極幫助他們今后可以健康健全地成長。
這也是《少年法》立法最初的旨意。
換句話說,少年庭的目的不是為了懲罰。
而是
為了保護
。
這種矛盾性又使得少年庭法官的地位相對比較低。
間接導致了人員稀缺。
韓國的法官總人數3300余名,其中在少年法庭任職的法官只有20余名。
而這20余名法官每年必須面對超過3萬名少年犯。
很多時候,就連警察也不是很愿意配合處理少年犯罪案件。
在內部看來,這都是吃力不討好的苦差事。
可形式越是嚴峻,越是能體現這些少年庭法官的堅守有多么可貴。
還有
機構的困境
。
劇中以蔚藍青少年恢復中心為例。
這樣的恢復中心里有心理咨詢,生涯規劃輔導,甚至提供監護。
完全可以暫時代替家庭的作用。
可如此重要的恢復中心卻并非政府的安置機構,所以無法爭取到政府的預算補助。
只能
以個人的名義成立
。
在韓國創辦一所青少年恢復中心,大約需要四年時間。
而且拿不到任何政府贊助。
前期動工階段,還會承受非常大的輿論壓力。
因為當地居民會極力反對為少年犯修建住所,也很忌諱與這些少年犯做鄰居。
恢復中心建好之后,又有新的問題。
因為它是個人機構,不具備強制性。
有些暫居的少年犯不服管教,想方設法要逃離。
對于恢復中心來說,簡直是內憂外患。
即便如此,恢復中心也很難得到社會各界的支持,反而還困難重重。
這種局面,也是法院需要反思的:
「原本是國家該承擔的事情,現在卻只能依賴個人的犧牲奉獻來達成?!?/p>
當然,比起法官和機構,最大的困境還屬
立法的困境
。
少年刑事合議庭的
姜部長
(李星民 飾)
,也是部中的一個重要角色。
他當了22年的法官。
并且在過去的五年時間里,一直在著手修訂《少年法》。
想要讓法律變得更加合理,有更加完善的后續保護制度。
也想讓社會上廢除《少年法》的呼聲少一些。
可法官終究只是法官。
為了更好地推動《少年法》的修訂,姜部長決心去
競選議員
。
唯有進入國會從政,才有可能實現這一理想。
只可惜他后來被卷入了一起案件。
這個偉大理想終究是破滅了。
從去年的《D.P:逃兵追緝令》《我是遺物整理師》,再到今年最新的《少年法庭》。
它們可以共同組成網飛的「
現實主義韓劇三部曲
」。
之所以能夠收獲9分的高分,不只是因為尺度夠大,更是因為拍出了深度。
雖然少年犯罪早已不是新鮮題材,但《少年法庭》選擇以職場劇的形式,對議題進行縱向挖掘。
從個人上升到家庭,再上升到司法體系,最后上升至整個社會層面。
只為拋出整部劇最核心的拷問:
「少年案件不再只是個人問題,現在該是社會和國家站出來的時候了?!?/p>
Copyright ? 2018-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