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櫻花影院人氣:66 更新:2025-07-04 07:56:06
當電影照進現實,
便是最真實的、鮮血淋漓的苦難。
最近,一部電影被很多人反復提起。
這部電影叫《盲山》,一部少有的、真切地講述女性苦難的電影。
雖然已經是15年前的老片了,但直到今日,依然值得所有人反復觀摩。
原因并不復雜,一是稀缺,二是典型。
稀缺,在于哪怕過去了15年,同題材的影片始終寥寥無幾。
而典型,在于影片里的世界,與現實中的世界,有些時候幾乎如出一轍。
導演李楊當年解釋片名時,曾說:“眼睛死亡了跟眼睛瞎了還不一樣……衍生開去,就是對良知視而不見,對外部殘忍視而不見?!?/strong>
說到底,《盲山》所講述的,就是一個“睜眼瞎”的故事。
圖|電影:《盲山》
“盲山”
在《盲山》的故事里,女主角白雪梅是個大學剛畢業的姑娘,還沒找到工作,家里卻欠了不少債,正是極度焦慮的時候。
正好此時,白雪梅遇到了“好人”胡姐,和“醫藥公司”的吳經理。
胡姐勸她一起去農村收草藥:“跑一趟,少說也能賺個五六百塊錢,運氣好的話能賺個七八百……”
白雪梅心動了,想著很快就能把家里的債換上。于是,她便跟著胡姐進山“采藥”去了。
而這一去,就再也沒有回來。
進山之后,一杯水下肚,白雪梅就暈了過去。
再醒來時,白雪梅的錢包和身份證都不見了。
她從一名女大學生,變成了一個被拐賣到山區的婦女。
7000塊錢,這是40歲的村民黃德貴,買下白雪梅的價格。
第二天,黃家人就歡天喜地地操辦起了婚禮。
屋里,白雪梅被堵著嘴,綁在床上;而屋外,觥籌交錯,一片喜慶。
黃德貴還對來喝“喜酒”的村民說:
“誰不干了這杯酒,他就得打一輩子光棍,兒子孫子都打光棍。誰不喝,下輩子都打光棍……”
白雪梅當然不依,她先是懇求黃德貴一家放過自己,不成;
又去找村干部投訴,卻只換來了一句“這是你們的家事”;
還多次寫信寄給父母,可郵差轉頭就把信交給了黃德貴……
慘遭凌辱之后,白雪梅選擇了死亡,那是她唯一能維護自己尊嚴的方式。
可她還是被救了回來,“婆婆”還找了村里其他被拐來的媳婦,來勸說白雪梅“接受現實”。
她們告訴白雪梅:“逃不出去的,習慣這樣的生活,有孩子就好了?!?/strong>
或許是因為死過了一次,白雪梅不再自殺了,但她也沒就此認命,依然在尋找逃脫的機會。
曾經有兩次,白雪梅幾乎就要成功逃出了深山。
但第一次,因為沒有三塊錢車費被拒載,她被抓了回去。
第二次,她用自己的身體跟小賣部老板交易,賺了四十塊錢。
她已經登上了長途汽車,卻又被黃德貴的一句“上來看一下老婆”,再度抓了回去。
白雪梅幾乎已經絕望了,而且她還懷孕了。
她只好稍微安穩了一段時間,一邊教村里那些交不起學費的孩子念書,一邊滿懷擔憂——萬一生了個女兒,多半是要被丟到河里淹死的;或者像她一樣被賣掉,重復自己悲慘的人生。
幸運的是,她生了個兒子。
也差不多是在這個時候,她教過的一個孩子給了她希望——那個孩子愿意幫她寄信。
最終,那個孩子寄出的信,帶來了白雪梅的父親和警察。
白雪梅,好像就要獲救了。
但也只是好像。
“結局”
《盲山》有兩個結局。
在公映版的結局里,白雪梅最終在警察的幫助下,逃出了山村,回到了家里。
而原版的結局,則要黑暗、殘忍得多。
白父沒能帶走白雪梅,警察也沒能起到多大效果,熱心的村民不會讓任何人破壞山村的“安寧”。
黃德貴甚至因不愿放人,而動手毆打白父。
白雪梅徹底絕望了,那一刻她才明白,阻止她獲救的,是那大山里的每一個村民。
她面對的不是一個“盲”的個體,而是一個 “盲”的社會。
于是,她舉起了手中的菜刀,狠狠地砍向了黃德貴……
電影,到此結束。
李楊導演不想輕易給出結論,而是給觀眾留下了自由想象的空間。以藝術角度而言,這應該叫“留白”。
可當電影照進現實,那便再與藝術無關。
而是最真實的、鮮血淋漓的苦難。
白雪梅砍下去的那一刀固然解氣,但那又如何呢?她的人生終究是回不去了。
而影片之外,又有多少個白雪梅,多少個黃德貴,多少座走不出的大山呢?
要知道,《盲山》是李楊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而來的。
它不僅是一部電影,更是中國歷史上,千千萬萬被拐婦女的親身經歷和悲慘遭遇。
在《盲山》中,真正讓人打從骨子里發冷的,是那大山里對她的存在看得“理所當然”的每一個村民。
比如有人教黃德貴,如何控制被拐的白雪梅:“等她有了娃就跑不了啦?!?/p>
他們并不覺得這有什么問題:娶不上媳婦,想要傳宗接代,那就掏錢買老婆——這就是他們的邏輯,簡單無比,恐怖至極。
在他們看來,女性就是一件商品,生育就是她們的價值。
哪怕是在這個真實的世界里,也同樣有人說過:“打擊拐賣現象會導致村落消失。”
而羅翔以一句法國諺語回應:Fiat justitia ruat caelum.(如果天塌下來,正義才能得到實現,那就塌吧。)
如果一個村落,需要依靠拐賣婦女才能得以存續,那它早就該消失了。
15年后的今天,《盲山》在網上引發熱議之后,李楊發了一條朋友圈:
若論中國最被低估的導演,李楊一定榜上有名。
若要論最具人文關懷的導演,李楊也絕對是個繞不開的名字。
他的代表作《盲井》,揭露的是黑煤礦之惡;《盲山》,關注的是婦女拐賣;《盲道》,則聚焦于流浪乞討兒童……李楊瞄準的,都是中國底層百姓,最粗糲的苦難。
哪怕拉不來投資,他自掏腰包也要去把作品完成,因為“我不是拿錢計算的,我覺得它有社會意義?!?/p>
意義是什么?15年后的今天,每一位被《盲山》掀起心中波瀾的觀眾,都已給出了答案:
歷史終成往事,而苦難需要銘記。
李楊”
1999年,從德國留學歸來的李楊,偶然間看到了一則新聞:一個被拐賣的婦女,奮起反抗而傷人之后,被判了死刑。
這讓李楊大受震撼,《盲山》亦是在那時埋下了種子。
為了拍好這部電影,李楊走訪了很多地方,聯系上了20多位被拐賣的婦女和解救她們的警察。
甚至通過朋友和記者,接觸了好幾個刑滿釋放的人販子,獲得了許多一線情況。
在那些繁雜的信息里,李楊發現了一個殘酷的共同點:那些被拐賣的婦女,大部分都是因為找工作被騙去的。
她們滿懷著對生活的希望和向往,一朝出門去,卻轉身就被賣進了大山,莫名其妙成了別人的妻子。
而欺騙她們的人,很多時候都是老鄉、熟人,甚至親戚。
更讓人痛心的是,很多女性最后也都屈服于那命運,留在了大山里。
一方面是她們有了孩子,母愛使她們選擇了隱忍,沒有多少母親舍得拋下孩子,獨自遠走。
所以她們認了命,母愛使她們偉大,也困住了她們。
另一方面則是社會環境使然,一個被拐賣過的婦女,哪怕成功脫困回到家鄉,她依然要面對無數的“傷害”。
比如他人的議論和眼光,比如長期以來對女性的“貞潔”標準……很難想象,能有多少人承受得住。
而那些性格剛烈、拼死反抗的女性呢?
她們一次次逃跑,又一次次被抓回去,再一次次被毒打、囚禁、強暴……
長此以往,沒有誰禁得起如此折磨,很多人最后精神都出了問題,成了“瘋女人”。
樁樁件件,都讓李楊打從心里感到悲哀。
在他看來,作為一名導演,或者說一名藝術創作者,應該要有一種最基本的社會責任感。
那些悲哀和苦痛,他看見了,便沒法假裝視而不見。
他說:“我們的社會不僅僅有高樓大廈和陽光燦爛,還有陽光照射不到的地方。”
贊美陽光的人多了,直視陰影的人卻很少很少。
李楊就想成為直視陰影、剖析黑暗的那一個人。
無論《盲井》、《盲山》,還是《盲道》,不管什么題材,他都始終堅持深入一線,收集真實素材。
因為電影是他的表達工具,而真實,是一切的基礎。
多年前在德國留學時,李楊學會了一個道理——“各人自掃門前雪”是沒錯的。
因為德國法律規定,如果行人在你家門口的道上摔倒了,你是要負法律責任的。
馬路歸環衛工人管,而人行道歸個人管。
看著干干凈凈的整個人行道,他突然便明白了:每個人首先要顧著自己,把自己變成一個干凈的人,這個社會上齷齪的、骯臟的人,也就會少了。
很多事情,他也同樣無能為力。
但至少,他不會讓自己淪為一個冷漠的看客,甚至殘忍的儈子手。
“理想”
李楊是一名有著遠大理想的導演。
而理想的路,很多時候都注定是漫長而又顛簸的。
在拍《盲井》的時候,李楊自己投了很多錢,電影在國際上獲得了不少大獎,但在國內卻遲遲無法上映。
再加上彼時盜版光碟泛濫,一來一去,李楊反而還虧了不少錢。
再到《盲山》,原版結局太過壓抑,為了能夠上映,他只好把結尾改成了另一個相對和諧、美好的版本。
但可惜彼時票房也微乎其乎,再加上自己投入的400萬,幾乎又是一項虧本的買賣。
最后的《盲道》,更讓他被一些網友怒斥:“向市場妥協,拍出了爛片!”
因為《盲道》,實在太過溫情,以至于不夠真實。
而李楊,也承認了自己的妥協:“要讓這個電影能跟觀眾見面,就必須妥協?!?/p>
無論評價如何,票房多寡,他終究是把自己想說的話,想傳達的思想,一一展露在了大眾眼前。
效果如何不是他所能決定的,但至少,他發出了自己的聲音。
而在很多時候,沉默,往往也是罪惡的幫兇。
所以李楊在這個時候,發朋友圈說“不追究版權問題”,反而“呼吁大家觀看《盲山》”。
你便應該明白,這個62歲的“小導演”,依然是那個滿懷理想的追夢人。
圖 | 李楊
接下來,李楊還在籌備拍攝一部家暴題材的電影。
他的鏡頭,依然對準著社會底層的苦難,依然吃力不討好地聚焦于那些幽深、晦澀的陰暗角落。
這種執著,或許很傻,很難出頭。
但我們需要的,也正是這樣既傻又執著的人。
畢竟,漠視苦難者的苦難,本身也是一種罪惡。
一個社會的真正強大,從來不是體現在對強者的崇拜和頌揚,而是體現在對弱者的同情和保護。
電影《驢得水》里有句臺詞:“如果過去的事就這么過去了,那么未來只會更糟?!?/p>
那些真實的苦痛,哪怕再遙遠,也不該被忽略、遺忘,甚至改寫。
所以,一個愿意深入底層的人,很難得;一個愿意記錄并講述苦難故事的人,也很難得。
就像作家六神磊磊所說的:“我覺得不是難在要面對罪惡,而是難在要面對過去?!?/p>
我們用了很多年,走了很多路,才換來今天的文明社會。
而在那途中,被拋下、被忽略、被遺忘的零星碎片,總要有人一一去撿回來。
李楊如此做了,我便覺得再沒有比他更酷的人了。
文章圖源于電影《盲山》
Copyright ? 2018-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