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櫻花影院人氣:639 更新:2025-07-04 07:42:01
(這篇文在觀后感系列中的題目是《王牌部隊觀后感系列第27-28集(婚宴部分)》。發這篇前需要重申一些點。首先,我是帥哥路人,不是粉絲,為支持他看的劇,所以對這個劇來說,我是個路人觀眾。其次,這是觀后感不是劇評,有分析有感受,立足點為作為普通觀眾說一點想法。再次,我看劇看的是人、事,感受人事中的情和理,所以我對角色的觀察評價首先建立在TA們是人的基礎上,其次才是軍人,而不是對軍營價值觀的宣傳。所以我的文章里不會出現太多部隊宣傳角度的東西,而更多中性的,普通人都會有的情感體驗。如果跟有些讀者心目中的部隊和軍人不符,那太正常了。)
#王牌部隊肖戰#
#肖戰顧一野#
#肖戰王牌部隊#
#王牌部隊征文#
紅箭演習之后,顧一野手捧野菊花在車站等到阿秀和小飛,簡單而鄭重的婚禮之后,走進了自己人生的另一個重要領域——婚姻家庭。
作為一個母親很早故去,與極其冷靜理性的父親在一種極少見的默契中長大的男孩,顧一野在親密關系中非??部馈T诮涍^熱情靈動內心敏感一直仰望他的初戀女友江南征,在溫暖有愛為他犧牲卻也讓他背上無盡愧疚的班長張飛之后,又經過六年的思考與成長,終于來到了樸實堅韌的張飛遺孀阿秀這一站。而這是是他走進人生新階段,打開新領域的重要一站。
從劇情來看,顧一野這些年間與阿秀相處時間并不多,每年探親的短暫見面和書信往來應該就是全部的相處,這造成了阿秀真的走到他面前面對與他締結新關系時的緊張慌亂和不配感。而顧一野從手捧她喜歡的野花固執等待的忐忑,見面當晚開誠布公打消她的疑慮的真誠,以及婚禮上鄭重承諾相守一生的溫暖行為中,看得出來,他對阿秀從遠隔千里偶爾見面到從今往后共同生活之間的變化,也不是一下子就適應了。
何況他們之間還有一個八歲大的男孩,以及男孩的父親張飛這個連接他們過去的痛苦,也是締結他們未來生活的人。不過編劇非常溫情,在解決孩子的問題上配備了一個干爹,在解決張飛的問題上安排了一列火車。
干爹盡心盡力,替顧一野背書背到把自己背成了主角(也是沒話說,雖說顧飛的繼父子情可以發展成一個看點,可是這種刻意壓低父子情起點以拓展發展空間、增加可看性的做法在本劇中真的沒必要,還不符合常理——阿秀對顧一野充滿感激,都說是“報恩”了,這樣的態度對自己一手帶大并沒有其他父性模仿對象的小飛卻沒半點影響,小飛的性格也與單身母親帶大的男孩性格不符)。
而坐在側三輪上,面對迎面駛來的火車,想起多年前他們轟轟烈烈踏上邊疆戰場并壯烈犧牲在戰場上的戰友、親人,雖說情感不同,但在面對中重溫,在回憶中跨越,在懷念中釋然的心情是一樣的。顧一野和阿秀,因張飛的存在相識,因張飛的逝去結緣,因小飛的存在攜手,過去由張飛開始,此刻因小飛延伸。未來的路,在繞不開張飛父子的同時,卻也是在走他們自己的路。
如今,這條路終于自他們腳下開始,此刻那些充滿悲喜的回憶,映照在陽光下的國旗的鮮艷,響徹撕心裂肺的呼喊的過去,都已經成為背景,成為此刻腳下的起跑線。但如何一同站到這條起跑線前面向同一個方向奔跑,而不是沒有方向亂跑,顧一野還是花了心血的,于是又了與阿秀在新房的談話。
這次談話從顧衡的態度說起,到顧一野的父子溝通方式與成長經歷,到將來與小飛父子的關系處理,再到坦誠與江南征的戀愛經歷和自己的內心定位與追求,到感謝阿秀和小飛給自己一個真正的家,這算是顧一野敞開了整顆心,打消阿秀的疑慮,鄭重承諾未來,展示自己對新生活的建設決心的表現。
顧一野確實夠坦誠,過去未來,原生家庭,溝通模式,情感經歷,成長反思,改變決心,未來目標,方方面面都有了,來自父親的鼓勵和祝福也更讓他信心百倍,很好地給了阿秀信心和勇氣。
但在坦誠自己與江南征分開原因的時候,依然還是打了個時間差,把分手原因與阿秀母子撇清(說自己總是著迷于遠處,以為江也是這樣只管往前走,所以后來分開了。后來自己不再要求自己做堅強的人,不再執著于遠處,再到后來,秀飛就出現了)。這是對阿秀善意的隱瞞與保護,表面上和實際上都是如此。因為再怎么從個性、經歷和理念、目標等深層原因上分析顧一野和江南征存在的分歧,論證他倆走不到頭,也不能否認他跟江南征分開的直接和唯一原因就是阿秀母子的存在,和顧一野心中對張飛的愧疚虧欠和想要彌補的心。
他說的感謝秀飛給了他一個家,這是從成長和展望未來的角度來看待自己的發展方向。實際上,阿秀的同意跟他在一起才是讓他得以延續那個他孤身一人的戰場,讓他把跟自己的這場仗打完,使他從無盡的對張飛的愧疚和虧欠中救贖自己的關鍵,建設一個家還是比較靠后的目標。不過在阿秀面前,表達更多的善意和溫情,打消她的不安和疑慮,讓她不要抱著報恩的想法跟自己生活在一起,長遠來看自然也是屬于顧衡所說“建設自己的家”的真正男人的能力展現。
做出一個決定,促成一件事情的動機往往不止一個,無論是哪一種,對顧一野來說最關鍵最具決定性的依然是自我救贖,只有救贖了自己,才有了后來的思考,從而弄清楚這個決定對自己的意義所在,找到自己的目標。
所以依然還是我在《人生沒有完美,就像海燕終究離開了大?!芬晃闹姓f過的,假設江南征沒有全身而還,而是在戰場上落了個缺胳膊少腿半身不遂,又失去了舔狗高粱,那對張飛依然存在虧欠愧疚的顧一野是否還會堅持跟她分手跟阿秀在一起?只要這一條就足夠打破眼前的溫情脈脈和善意描述,不是嗎?
OK,本觀眾說這些不是為了跟劇情杠,也不是不看好顧秀,而是覺得此處顧一野在描述里打這個時間差來打消阿秀的疑慮,真沒有必要。不是必須事事都攤開在彼此面前,在攤開的同時還一定要避開敏感地帶的。不談就好,加工不必,不虧心不刻意,自然而然最好。
這種加工事實,意圖讓觀眾忽略一些關鍵情節信息以促進劇情和人物關系發展的純臺詞編撰劇情法,在過去一些電視劇里也有見過,但很少會這么明顯。雖然配上溫馨的畫面動聽的音樂多少能夠讓觀眾識相地接受角色給出的解釋,但這個劇里在這個特別的分手原因下,如此改寫對事實的解釋的做法肯定會引起觀眾的注意,造成悖論,真沒必要。
婚禮上,顧一野當著眾多戰友的面,對阿秀和小飛鄭重承諾要照顧他們讓他們快樂幸福。這是把兩人私下的承諾公之于眾,再次表達決心。小飛的不配合和干爹的解釋與背書雖然增加了戲劇沖突性,但依然讓本觀眾感覺不符合邏輯和沒必要的沖突帶來的突兀。特別是此處竟然插入的是高粱的內心獨白,就更是怪異。
另一處怪異就是既然小飛是張飛的后代,而顧一野跟阿秀母子在一起就是為了彌補張飛的犧牲,那么是誰要求小飛改姓顧?姓張不是理所應當嗎?這個情節又是為了增加戲劇沖突而寫的嗎?小飛不同意,后來又解釋說“張字好寫顧字難寫”,雖然是個孩子所說,但依然很尬。這是往回找補嗎?還是用無忌童言在好笑中抹平之前的怪異感?(唉,我真不是杠精啊……)
當然矛盾沖突過后,編導又花了許多力氣來撫平,比如江南征和童冰的歌唱,顧衡的到場祝福,以及副CP們溫馨有愛的對視和牽手畫面,還有響起來的歌聲和美好溫馨的郊野一家三口畫面,以及最后江南征的畫外音,用被分手的“受害者”的理解和祝福,力圖徹底抹平觀眾的意難平。
真的很努力了哈,反正本觀眾已經GET到了,也見好就收地表示接受了。只是還是覺得,如果不搞那些沖突性的所謂看點和不用臺詞改寫事實,會顯得更真誠。
(這里必須說一下顧衡的演員張志堅的表演,氣質老戲骨的眼神,含著淚光的欣賞與祝福,說服力剛剛的。)
OK,對這兩集中有關顧秀婚姻的感受就說到這里,接下來說說對顧江、顧秀感情的認識。
網上關于顧秀的情感文不少,爭論也很多,爭論的關鍵點在于到底顧秀之間有沒有愛情。有人說顧江之間才是愛情,選擇阿秀只是為了完成照顧班長一家的責任;有人說顧秀之間有愛情,顧一野是個決定了做什么事情就一定要做到的人,他說要愛上阿秀那就一定愛得上,后面的劇情也證明他做到了;而還有很多人沒被婚禮說服,對所謂顧秀之間培養出來的愛情痛心疾首無法接受,認為這是顧一野壓抑自我,勇敢肩負責任和道義的犧牲之愛,是大愛,而不是愛情。
本觀眾覺得,這幾種爭論之所以會存在,關鍵就在于對愛情是什么的理解差異造成的,也就是說,一方覺得對方理解的愛情就是自己理解的愛情,另一方也這樣覺得,但實際上,兩方理解的愛情不是同一個,或者說,更可能的情況是不完全是同一個,那么這種雞同鴨講的爭論將永遠存在。
當然永遠存在也沒什么不好,就存在唄。只不過,一樣米養百樣人,人與人之間因經歷、個性和所受教育差異造成的內心需求的不同,形成對愛情不一樣的理解和需要太正常了,就是同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對愛的需要也是不同的,會變化的。那么我們需要來看看這個愛情到底是什么,顧一野在張飛死后的自我救贖中,他對情感的需要又產生了怎樣的變化,這對于理解劇情,從中感受一些東西,用來對照自己的情感,還是有意義的。畢竟文藝作品的傳播意義就在于此嘛。
所以先來看看愛情的定義。某一版心理教材從社會心理的角度(愛情定義太多了,有從生物學下的,有從社會學下的,這里隨手采用從前考過的一版教科書里的)定義道:“愛情是人際吸引最強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個體對異性產生的具有浪漫色彩的高級情感”。(這定義比較老舊也比較狹隘,大家自動忽略“異性”二字,可替換成“另一個體”,別杠哈。)
再來看一個理論。美國心理學家斯坦伯格的“愛情三角形”理論認為,愛情是由親密(重視彼此的喜歡、理解與期待)、激情(魅力與性吸引)和承諾(決定發展穩定的關系,分為決定愛一個人的短期和堅持愛一個人的長期兩種)三因素組成的三角形。這三因素的一種或N種組合之后共產生7種情感類型,如圖。僅有親密的即是喜歡,僅有激情的是迷戀,僅有承諾的是空洞愛,親密加承諾的是伙伴愛,親密加激情的是浪漫愛,激情加承諾的是愚蠢愛。親密激情承諾三種均有的才是愛情,而三種因素約均衡,組合畫成的三角形越接近等邊三角形,則強度越強,越接近完美愛情。
斯坦伯格的愛情三角形理論圖示
這個理論簡單地說即是如此(有興趣的小伙伴可自行去搜索詳細內容)。斯坦伯格在闡述這個理論的同時根據三因素的具備與否對愛情所下的操作性定義還是比較嚴格的。在他看來,僅有一種或者兩種的都不能算真正的愛情,而是XX式的愛,或類愛情。但愛情畢竟是一種情感,是成年人心理上的一系列感受,不是可以絕對量化的客觀性指標,所以我們沒法來精確確定一段愛情里的任意一種因素究竟有多少,只能相對且籠統地來概括。而現實中的愛情,到底是否三因素都具備或者說具備到什么程度才能被識別為具備,也見仁見智。所以在分析時,我們可以認為所有的愛情都具備這三種因素。有些因素你覺得不存在是因為個體標準不同,或者因為某個因素的量太小不至于被覺察而已。(基本上,男女之間的情感都可以用這個理論來概括。比如友誼,大致上可以認為就是這個理論下的親密。)
所以我們可以對照愛情的定義和這個愛情三角形理論,來看一下顧江和顧秀之間的情感差異,再結合顧一野在不同階段的內心需求,來看在某個點上他的愛情成分。是的,只能是某個點上,因為人是不斷在成長的,心里需要每時每刻都在變化,所以愛情的成分也不會靜止不變。在此指定一個時間點,顧江就以小溪邊聊天時為準,顧秀因本觀眾的觀劇進度,暫以婚宴時為準。
(待續)
Copyright ? 2018-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