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櫻花影院人氣:79 更新:2025-07-04 07:40:34
熱播劇《人世間》,改編自梁曉聲2017年出版的同名小說。
雖然小說問世后第三年就拿下茅盾文學獎,但顯然還是電視劇的影響力更大,很多觀眾都是看了劇之后跑去看原著的。
一看原著就會發現,人物還是那些人物,但電視劇還是有不少改編,畢竟文學作品尺度更大、文字的想象空間也更大,所以小說里有些情節,電視劇是沒法呈現的。
總的來說,我更喜歡原著,因為原著里有些頗有魅力的角色,比如周蓉,到了電視劇里,完全走樣了。
然而,劇版還是有三處改編,我個人覺得,比原著更有意思。
第一處改編,便是周家二老的去世。
劇中周志剛的去世大致與原著一樣,都是在家忽然倒下、被送往醫院搶救,醫生已經讓家人準備后事了,老爺子卻抽了兩根煙之后沒事人一樣回了家,然后死在了家里。
不同的是,書里的周志剛路上說了好些話,子女都以為他沒事了,所以回家之后任他安靜地躺在那里,周秉昆還在一邊跟周秉義鬧別扭,誰知老父親已經咽了氣,那個時候,周蓉甚至不在身邊。
劇版讓周秉義、周蓉、周秉昆三個子女都回到了家,在父親臨終前的最后一晚,一家人總算聚在一起說了話,尤其是周志剛最愛的女兒,也千里迢迢趕了回來。
原著中,周母腦溢血的后遺癥其實還挺嚴重,時而清醒時而糊涂,就連她最喜歡的鄭娟有時也會認不清,所以在周父去世后,她稀里糊涂的也不知道發生了什么,渾渾噩噩的反而過得開心。
幾年之后,她才去世,也和周父一樣走得很安詳,只是那個時候,周秉昆還在坐牢,是被批準出獄幾小時參加母親葬禮的。
秉昆問:“媽怎么走得這么突然?”
鄭娟說:“心臟的問題。和咱爸似的,忽然想睡會兒,一睡就睡過去了。你也別太難過,咱爸媽這么一種走法,都是一生善良修來的福,沒經歷任何痛苦?!?/blockquote>原著中兩位老人的死其實都很平靜,并沒有太多表現子女悲傷的文字。
但電視劇相比原著,淡化了時代背景造成的沖突感,強化了無論在任何時候都能讓人感同身受的親情主線,所以前期對親情的鋪墊比原著更細膩。
而且視覺影像帶來的沖擊力更加直接,所以那種悲傷的氛圍感反而比原著強烈許多。
再加上,劇中的周母是隨周父而去,平凡中多了一絲白首到老相攜而逝的浪漫感,因此,盡管兩位老人走得比原著更加安詳更加圓滿,但也更加感人,很多觀眾哭得比周家的子女還厲害。
尤其是周蓉那句,“我是孤兒了”“我沒有家了”,擊中了多少人的心坎。
有父母在的地方才是家,哪怕他們老得不能動了,可是只要他們還在,就會讓人安心。
有多少兄弟姐妹,父母在的時候還會經常聚,可是父母走后……就各過各的,漸漸忘記了家的味道、親情的味道。
第二處改編,是關于郝冬梅的父親郝省長。
原著中郝省長很早就去世了,周秉義并沒有機會與岳父住在同一屋檐下。
周家人跟郝冬梅的母親金月姬雖然彼此之間不走動,但金月姬其實并沒有那么排斥給親家幫忙。
甚至,將玥玥接到家里來這件事,還是她主動提出來的,主要是為了女婿考慮,她怕作為知識分子的周蓉思想太危險、連累了秉義,所以打算一邊讓玥玥住過來活躍家里氛圍、一邊趁周蓉來探望女兒的時候好好引導周蓉。
老太太說:“你要對我有信心,我影響知識分子還是有一套經驗的。你下次回父母那邊替我解釋一下,我行動不便,司機也不太愿意把車往光字片那邊開,怕卡在那邊的小街里,進不了退不出。我沒法去看他們,他們年紀也都不小了,同樣不必來看我。親家關系,彼此裝在心里就行了。冬梅經常和你一塊兒回去,就等于代表我了。這個意思,你一定要替我轉達到了?!?/blockquote>劇版的改編,強化了郝家與周家那種門不當戶不對的“割裂感”,更加現實了。
郝省長無疑不算是一個討喜的角色,但卻很真實。
觀眾最開始追劇時,只看到兩家人屬于不同的階層,郝家父母看上去未免太高高在上,覺得郝冬梅對母親喊出的那句“過去給你們的教訓就還是輕”很解氣。
然而越往后看就越發現,郝家父母最開始的反應才是正確的。
周家所在的光字片,或者說周秉昆的那些朋友們,就像一個無底洞,他們是窮人,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實在走投無路,自然只能求周秉昆,或者說,求周秉義,于是周家這邊永遠有處理不完的人情官司。
周秉昆和周秉義幫了他們,其實也是白幫,因為不但很難從他們身上得到同等回報,而且還容易養大他們的胃口,升米恩斗米仇,好心沒好報。
但是對郝省長這些浸淫官場的人來說,他們日常來往的都是與自己“勢均力敵”的官員,彼此心里都清楚,一旦今天求人,那么明天就要給出同等回報,所以反而不會輕易欠下人情,也就是,要么能互相幫襯而非單方面提攜,要么彼此互不干涉,這樣的人情關系顯然比周家那一大攤子好處理得多。
第三處改編,是兩位女知青,陶俊書和董衛紅。
原著里并沒有這兩個角色,包括老姚,也是電視劇的原創角色。
關于周秉義和郝冬梅當年的知青生活,梁曉聲沒有做過多描寫,可能他之前在其他書里已經寫過很多了,所以《人世間》主要還是以光字片的故事為主。
但既然講的是那個年代的故事,編劇也就適當做了一些填充,展現了其他知青的悲慘生活,畢竟不是每個女知青都能有郝冬梅那樣的好運,都能遇到周秉義那樣的好人。
陶俊書和董衛紅,讓人想起當年李小璐的《天浴》,為了回城,不惜委身自己并不愛的老男人。
尤其是陶俊書,最開始很討人厭,可是當看到她畫的鋼琴,當她說自己是為鋼琴而生的……
那種感覺太難受了,根本不用她多說,誰都知道鋼琴家的手有多么寶貴。
她原本是可以成為鋼琴家的。
那個年代,有多少人的一生,就這樣被毀了啊。
總而言之,我覺得相比原著,劇本的改編,人情味更濃烈也更接地氣,無論是正面意義上的親情,還是負面意義上的人情關系。
小說畢竟是文字的世界,大部分時候,作者只是冷靜地敘述和描述,那些情感空間都留給了讀者自行體會,而電視劇的情感,則更加滿溢。
Copyright ? 2018-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