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櫻花影院人氣:16 更新:2025-07-04 07:38:48
5月的戛納,9月的威尼斯。
國際電影節依次落幕后,下一個電影盛宴是什么呢?
毋庸置疑,必然是
奧斯卡
了。(第92屆奧斯卡的舉辦日期定為2020年2月23日)
自9月起,各個國家和地區開始陸續確認選送第92屆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獎的電影。
2019年4月24日,奧斯卡主辦方學院表示對奧斯卡規則作出修改,把“外語片(Foreign Language Film)”類目改名為“國際電影長片(International Feature Film)”,最佳外語片獎隨之將更名為最佳國際電影獎。
西班牙是今年戛納大爆的阿莫多瓦作品
《痛苦與榮耀》
。
法國今年好作扎堆,最終選出
《悲慘世界》
作為其“申奧片”。
日本選的是新海誠新作
《天氣之子》
。
奉俊昊的
《寄生蟲》
毫無疑問代表韓國出征。
目前我國的情況是,
《掃毒2》
和
《誰先愛上他的》
分別代表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參與角逐。
截止到發稿日,大陸地區的“申奧片”還遲遲未定。
總之,如火如荼的競爭中,各國、各地區摩拳擦掌。
而在最近選送的影片中,阿飛淘到一部好片。
電影看罷,阿飛不由感慨,今年的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競爭實在是太激烈了!
今天,就帶大家見識一下這部
俄羅斯的“申奧片”
——
《高個兒》
2019.5.16(戛納電影節)
《高個兒》的導演
康捷米爾·巴拉戈夫
是位俄羅斯90后導演。
2017年,他攜第一部作品
《親密》
闖進了戛納,作品深受好評,口碑大爆。
“驚艷的處女作”、“前途無量”
……各式夸耀下可以看出影評人們對巴拉戈夫的偏愛。
爛番茄評價
再加上巴拉戈夫年紀輕輕,一副帥氣模樣,影評人們常將他和另一位新秀導演
多蘭
(代表作《我殺了我媽媽》)做比較,
稱他為戛納的另一個“親兒子”。
左:巴拉戈夫 右:多蘭
有意思的是,今年第72屆戛納電影節,倆“兒子”都有作品參賽。
不過,倆人境遇卻全然不同。
不似多蘭被影評人討伐攻擊,作品頻頻被詬病。
電影《馬蒂亞斯和馬克西姆》
戛納場刊1.7分(滿分4分)排名倒數,且爛番茄指數53%
康捷米爾的《高個兒》征服了挑剔的影評人,
甚至還在“一種關注”單元拿下了最佳導演獎
。
戛納閉幕后,
9月25日,俄羅斯官方宣布《高個兒》代表國家沖奧。
今年不過28歲的康捷米爾,兩闖戛納,如今還挺進奧斯卡。
看來沉寂許久的俄羅斯如今也要誕生一名世界級名導了。
巴拉戈夫(左一)在片場
再說回到電影。
電影《高個兒》是巴拉戈夫看過
Svetlana Alexievich
(阿列克謝耶維奇,前蘇聯作家,代表作《切爾諾貝利的悲鳴》)的小說
《戰爭中沒有女性》
后有感而發的一部作品。
并未親歷過二戰的他深受觸動,決定拍出這段連老導演都不敢碰的歷史。
1985年版本
《高個兒》的背景設定在1945年——二戰勝利后。
故事的主角是列寧格勒醫院的護士
伊婭
。
她本是前線的戰士,但因在戰斗中被炮彈傷到了腦部,被遣回了后方。
愈后的伊婭雖和常人無異,
卻留下了腦震蕩的后遺癥
。
她變得遲緩呆滯,時不時會失去神志,任旁人怎么叫都不能清醒過來。
不過好在這個后遺癥并未干擾到她的生活,白天伊婭照顧受傷的戰士,晚上照顧她的兒子
芭莎。
生活雖辛苦,但在周圍人的幫助下過的也還算安穩。
直到一天,意外來臨了。
伊婭與兒子玩耍,兩人在嘻鬧過程中,伊婭突然發病,她壓在了芭莎身上陷入痙攣狀態,瘦小的芭莎怎么掙脫也無法讓伊婭蘇醒。
最終,伊婭悶死了她的兒子。
這件事對伊婭的打擊很大,她的臉上除了悲傷不見了任何表情,變得更加木訥呆滯。
就在這時,一個女人出現了,她既讓伊婭感到開心,卻也更加悲傷。
她,就是瑪莎。
瑪莎見到伊婭,質問芭莎去了哪兒。
在伊婭躲閃的神情下,瑪莎大約猜到了結果,她依舊一臉甜笑看著伊婭,眼里卻噙滿了淚。
原來,芭莎的母親不是伊婭,而是瑪莎。
伊婭和瑪莎當年是前線戰友,在戰地生下芭莎的瑪莎拜托伊婭帶走自己的兒子。
這么多年都挺過去了,沒成想在瑪莎馬上退伍前,芭莎遭遇了意外。
出人意料的是,瑪莎好像沒有怪罪伊婭的意思,她甚至拉著伊婭去跳舞,泡澡堂……
在瑪莎瘋癲張狂的每個舉動下,伊婭始終小心謹慎。
因為兩人之間隔著不僅是芭莎的生死債,還夾雜著一段難以遺忘的殘酷戰爭……
---(以下內容涉及劇透,介意者慎看)---
《高個兒》2個多小時的故事里,雖沒有一幀在展現戰爭,卻能讓人感覺戰爭無處不在。
這個戰爭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列寧格勒戰役。
1941年9月9日至1944年1月27日,希特勒下令圍攻列寧格勒。
這場被后世列入世界歷史上最血腥的戰役,其損失甚至超過了廣島長崎原子彈爆炸。
納粹德國50萬士兵傷亡或失蹤,前蘇聯350萬士兵傷亡或失蹤,另有100多萬列寧格勒市民死亡,而其中絕大多數人死于饑餓。
圖源:網絡
對于這段歷史的復述《高個兒》并不是通過大場面展現出來的,而是在各種細節中顯露出來。
比如電影中曾有一個情節。
醫院的戰士們幫伊婭照看芭莎,一幫男人用笨拙的動作扮演成動物的模樣逗芭莎開心。
大家鼓勵害羞的芭莎也參與到游戲中,芭莎不知道表演什么,有人建議表演小狗,哄鬧的大廳頓時安靜了下來。
“他什么時候見過狗,狗都被吃光了”
這個突然哽住的快樂向觀眾側面介紹了當年列寧格勒戰役的饑荒,對當時人們造成的心理傷害。
在當年的列寧格勒戰役中,因沒有生活物資的補給,
900多天里
,人們為了生存吃了所有能吃的東西。
不止是吃自己的寵物,甚至還有人食人的事件發生。
而頗具諷刺的是,電影后半部分里,瑪莎去拜訪男友家。
男友母親卻牽著一只尊貴的蘇俄牧羊犬在悠閑地散步。
饑餓問題,食物分配不均,官僚主義橫行……各種鋒利的問題就這么被導演有意無意間表達了出來。
不同于其他戰后題材電影將鏡頭投注到大片的廢墟景象,用刻意的煽情來撩撥觀眾的情緒。
《高個兒》關注的只有人。
畢竟真正的廢墟,從不是斷垣殘壁,而是人類的靈魂。
電影中,有一對夫妻的故事雖比重不大,卻最戳淚點。
士兵因戰時受傷導致全癱,脖子以下毫無知覺。
他在所有人面前都表現出樂觀積極的模樣,唯獨無法對自己的妻子偽裝出開心的樣子。
士兵現在癱瘓,他們有兩個孩子,還有年邁雙親。
千瘡百孔的家庭,全壓在妻子的身上。
他們知道,如果士兵回到家庭,誰也活不下去。
在士兵的最后一夜,妻子溫柔地對他哼著歌,士兵眼含熱淚對妻子說:
“對不起,就因為戰爭啊?!?/p>
他讓妻子走了,在自己的請求下,讓醫生為自己注實施了安樂死。
生與死,在《高個兒》里變得特別平靜。
但平靜之后,微微一瞬,都是險些崩潰的脆弱失控,每個人身上都繃著一根線,想要毀滅。
表面上說“活下來就好”,但每一件事、每一個處境都在預示,死亡才是脫離病態的唯一出路。
在希望和絕望之間搖擺,《高個兒》帶給觀眾的情緒是層層遞進地飽滿復雜。
就拿故事的主角,伊婭和瑪莎而言。
兩人經過了戰火的洗禮,她們跨越了死。
卻因芭莎之死,始終無法走過生的救贖。
瑪莎偏執地要做一個母親,自己卻生殖能力喪失。
伊婭雖能正常生育,卻對男女之事保持強烈的排斥與恐懼。
兩個女人對生育顯露出截然不同的態度,在我看來也隱喻著以戰爭為線兩類人對希望的態度。
偏拗執著,或麻木冷漠。
兩個人的糾纏廝打,相守相伴,也是另一種病態扭曲的戰后自愈過程。
除了深邃沉重的歷史內核和現實思考,《高個兒》最令人拍手稱贊的是它的視聽。
別看導演巴拉戈夫年紀不大,他的執導能力完全不容小覷。
拿視覺來說,巴拉戈夫用最濃郁飽和的色彩來對人物關系進行賦義。
整個電影用大片的紅、黃、綠等深色調充斥,充滿油畫感。
但這種撞色并未打破電影的憂傷氛圍。
濃烈的色調完全失去了跳動的生機之氣,與人物的冰冷情緒形成抽象的矛盾對立。
將壓抑頹唐的氛圍在大片撞色中顯得更加濃重。
另一個音效更是絕了!
全片幾乎沒有配樂,背景音就是放大的場景音。
比如伊婭犯病時,喉嚨發出的嘶啞怪音。
男友面對瑪莎害羞時,喉結吞咽口水的聲音……
每一個細微的聲音都能根據特定情景營造出恐懼,壓抑,窒息感。
總的來說,《高個兒》里看出了巴拉戈夫超出同齡導演的成熟穩重,以及在電影藝術上的野心。
但巴拉戈夫畢竟還是年輕,還不具備駕馭太宏大的歷史的能力。
《高個兒》跳出了現實和生活經驗,脫離了當時前蘇聯的國內歷史背景,并沒有考慮到歷史的復雜性。
不過,年僅28歲的巴拉戈夫,作為新一代的導演,有著反思沉痛歷史的覺悟,并將這個覺悟融入到自我電影風格中,這已很難得了。
如今的世界影壇,有阿莫多瓦這類老輩藝術家用作品在回望過去,也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年輕導演如巴拉戈夫來“打天下”。
每一位藝術家都在過去、現在、將來的三點時空立足于人類這個群體講述更宏大的故事。
他們用一部部或青澀、或老練、或生冷、或熱情的電影告訴我們:
電影不死,希望仍在。
(高個兒)
Copyright ? 2018-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