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櫻花影院人氣:497 更新:2025-07-04 07:21:14
大家好,我是凹叔。
劉同的《我在未來等你》首場看片會,竟然把凹叔這個糙漢子看哭了。那正是我們的青春。
凹叔印象最深的是,之前大熱的影片《流浪地球》的導演郭帆也親臨現場,為《我在未來等你》站臺,現場還播放了李光潔“流浪地球”版的預告片。
在觀影會的最后,劉同與四位主演一起放飛了寫著彼此心愿的紙飛機。
從觀影會開始到結束,片方連環釋出了劇照、MV視頻、剪輯版電視劇片段等豐富物料,誠意滿滿。該劇講述了一個37歲的自己對話17歲的自己雙視角青春的故事,從不同的視角看待青春和成長的煩惱與遺憾。雖然還沒有看完整部劇,但凹叔已經能感受到這其中青春成長的真諦,也喚起了凹叔自己的青春回憶。
如果你覺得追劇需要等待的時間太久,那不如就先看一看劉同的原著小說,凹叔今天就從書的角度來為大家講一講《我在未來等你》,緩解一下大家迫不及待想一窺到底的心情。
一場不開掛的穿越
《我在未來等你》講述的是:37歲的大學老師郝回歸,對自己的人生現狀十分不滿,卻無力做出改變,但就是在這樣郁郁不得志的情況下,他稀里糊涂地穿越了,他沒有如常規的穿越劇一樣變成過去的自己,而是“遇見”了17歲的自己,那時候的他還沒有改名字,叫做劉大志,并且還誤打誤撞地成為了劉大志的高中班主任。
有別于同類的小說,劉同并沒有給穿越回來的主角開掛。
回到過去的郝回歸也想過要用最直接改變劉大志的人生,直接告訴17歲的自己劉大志未來的事情,但這個任務卻變得異常艱巨,更確切地說,應該是劉大志根本就不相信郝回歸描述的一切。
于是,郝回歸只能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用現在的自己潛移默化地去影響年少的自己。而在這個過程中,他也慢慢被這群17歲的年輕人影響,最終與自己和解。
不過,17歲的少年即便相信了來自未來自己的話,想要改變依然艱難。作為成年人的我們依然會拖延會懶惰,我們又怎么能苛求17歲的自己做到一切呢。小說用一個個小沖突來達成改變劉大志的目標,在游戲廳打拳皇,運動會跑5000米,公開課安排作弊這一個個小橋段里,劉大志有了改變的動力,故事也因此更加真實,真實的就像我們曾經經歷過的那些歲月。
17歲的少年們天真幼稚,可他們同樣真誠熱血,就像小說里的劉大志,因為小狗被毒死,敢去主任車上潑油漆,就像小說里的陳桐,為了保護劉大志不再受處分,自己默默擔下罪名。所以我們才會渴盼著回到青春的那段時光,所以劉同才會借郝回歸之口說:“真正需要改變的其實是長大后的我們?!?/p>
郝回歸成了自己人生的旁觀者、自己命運選擇路口的導師,可是,不選那條你認為錯誤的路,以后的路就是對的么?不經歷那些彎路和挫折,難道就真的是更好的人生了么?
在自我改變自我的這條路上,過去的劉大志和未來的郝回歸都只是初級學徒,誰也無法凌駕于另一個自己之上去改變自己,他們的人生都發生了一些改變,但改變自己的,不是未來或者過去的那個自己,而是原本內心里的自我。
正是因為這場不開掛的穿越,才有了郝回歸的覺醒與劉大志的改變。劉同用這樣的方式告訴我們,我們能夠把握依然只是現在。
或許這本小說正是未來的自己送來的禮物,他在未來等待著,等著今天的你成為未來更好的自己。
你會看到年少的自己
劉同能寫出一本好看的小說并不奇怪,但令凹叔嘆服的是,小說中的每個人物都立體飽滿,有頭有尾,不再少年時再寫少年,卻如同置身其中般的真實。
首先說說劉大志。
劉大志是個典型的大男孩,他遇到困難喜歡逃避,喜歡用賣萌耍賤的方式維護自己的自尊心,跟郝回歸單挑游戲輸了,他能當場下跪拜師,許多時候還有點阿Q精神。
他雖然平時吊兒郎當,但無論是報名長跑拼第一名,還是偷偷打短工給微笑買禮物,都能看出他骨子里有一股不服輸的勁頭。他能夠在成長中慢慢意識到“每一個人的人生困境,都是由一個本質問題引起的”,因此,當他找到正確的人生方向,他就能很認真地一直向前走。這是劉大志的熱血之處。
陳小武,則是一個逆襲的典型。
他家境不好、學習不好、長得也不好。但是這些原生缺陷和外力壓迫并沒有擊垮他,相反,會讓他有一種更強烈的修補自我、逆勢生長的意志,不錯過任何一個人生的轉變契機。
校運會的長跑比賽讓他學會了堅持;跟同伴在學校一起推銷豆芽讓他學會了變通;父親病倒之后,不得已退學專職賣豆芽撐起整個家,更是讓他不得不迅速成長。在小說中,他的性格由懦弱變得堅毅,他沒有屈服于命運,最終如愿收獲了事業和愛情。這是陳小武熱血的地方。
至于叮當,天真、活波、花癡,卻一點都不物質。
她交朋友更在乎對方是否有一顆真心,無論是反抗母親的門第之見,還是鼓勵幾度欲打退堂鼓的陳小武,都是她這樣一個鄰家乖乖女的一腔真誠熱血。
微笑是一個早熟的孩子。
母親撇下父親和她是她一直以來的一個心結,但她從來不在父親面前提起。她想出國留學,想做國際新聞記者,只為了能靠自己的努力,硬挺地站在母親的面前問一句,當初為什么要拋下自己和父親。她對于未來沒有太多的迷茫,因為家庭的變故早就讓她在心底里預設了明確的目標。
最后說到陳桐,他是個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
作為一個學神級校草,他總是用看穿一切的目光審視身邊的人和事。他總是把想法和計劃默默放在心里,從來不屑于向別人解釋說明,也不指望別人能夠理解自己。
他骨子里的倔勁兒其實是來自于內心強烈“個體意識”,他偏要從人人看好的理科班轉到無人問津的文科班,他不想成為姐姐的復制品,也不想成為大家給他貼的標簽上的固化人設,即使再好,他都不要,他要做自己,做“陳桐”。
青春最熱血的地方恰恰在于,在不被看好、不被理解的情況下,為了一個自己設定的目標,義無反顧地堅持下去。這在這群17歲的主人公身上都有很好的體現。
對于過來人,《我在未來等你》就像是重啟了一段青春之旅,你會從這些少年的身上瞥到曾經的自己、曾經的朋友們;對于趕路人,這本書所寫的正是他們當下所要跋涉的成長之路。
劉同的回望
《我在未來等你》這部小說,在劉同的創作新路歷程上,其實與他之前的小說《誰的青春不迷茫》是互相影響,貫穿始終的。
劉同說:
《誰的青春不迷?!肥俏?0歲到30歲的日記節選,當時看到以前寫的那些日記,有些丟臉,因為那些日記都是過去寫給自己看的,一個人叨叨叨,過了十年再看,覺得幼稚,無聊,碎碎念,也覺得矯情做作。我記得當時就跟出版社老師說,有些寫得不好的能不能去掉,然后她說:“你可以去掉,但不代表以前的你不是這樣的?!蹦蔷湓拰ξ业恼鸷程貏e大——對哦,以前我就是這樣的。我現在不愿意承認,只是因為現在可能變得更成熟了。如果我能把這種長大后的心情都寫在以前的每篇日記后面,會怎樣?
調整了一個心態,再去看之前的日記,覺得以前的自己幼稚也可愛,單純也莽撞,對未來充滿希望,很多當時的艱難也不過只是一個后來很容易就能實現的愿望。后來,《誰的青春不迷?!烦霭媪?,這種多年后自己與從前自己對話的方式,引發了很多人的共鳴與感慨。那時我就在想,如果我面前真的坐著十年前的自己,我會說什么,他會聽嗎?我陪著他,他的成長會不會更好一些?所以那時起,我心里就一直有一個這樣的故事——成年后的自己因為某種機緣回到了過去,和自己面對面相處了一年。
劉同回望過去那些年走過的路,望見了許多人生的坎。他曾經因為作品沒有出版社愿意出版而落淚,因為辭職考研前途未卜而迷茫,因為換了新工作遭受上司莫名嫌棄而沮喪。當時的他只能默然地忍受著,選擇孤獨和堅韌。盡管早已時過境遷,現在的他卻也常常會想:如果能回到過去陪伴那時候的自己,那時候的心情是否會好一些?
于是,就有了《我在未來等你》。
對于一個作家來說,選擇“審視自我”這個創造路徑往往帶有一些風險性。這其中的難點在于他是否能夠真正地將自己不堪回首的一面剖析在讀者面前,也在于他是否有膽量將自己結痂的傷疤揭下,喚起有同樣經歷讀者的共鳴。
慶幸的是在《我在未來等你》這本書中劉同做到了,原因則在于他對于青春的定位,他不愿意將青春變為傷痕文學的沃土,相反他認為青春有它固有的可愛之處,尤其是他選擇用“當下”的心情看待從前的自己,跟從前的自己做個對話后,這種特質便尤為明顯。
雖然這是一本回憶過去的書,但是這本書的指針卻指向了未來。與其困頓于過去迷茫,不如一路往前闖;與其困頓于過去的孤獨,不如自己去成為一個有力的中心點,最終在堅持下,每個人都會找到屬于自己的那束光。
在小說中,17歲的劉大志遇到了37歲的郝回歸,于是兩個自己產生了羈絆。但37并不是成熟的終點,他終將走向人生的下一個階段,如果37歲的郝回歸也能夠遇到未來的自己,那又該是怎樣的一番景象呢?
劉同說,他想要遇到未來42歲的自己,因為他覺得那時的自己肯定狀態特別好,也特別優秀(凹叔批注:自信的男人果真可愛)。
劉同說,他想對42歲的自己說:
“喂,42歲的劉同,不要以為你現在感覺特別好,如果不是我現在每天去跑步運動,你早就胖成鬼了。還有,如果不是我現在每天加班,努力工作,你也不會有那么好的生活。所以請你保持這種狀態,不要成為敗家子,我希望我們的80歲能過得很不錯?!?/p>
是啊,期待未來會更好,《我在未來等你》,真的很值得期待。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本文采編:渣貍;本文編輯:渣貍;監制:袁復生。如需轉載開白,請在后臺回復”轉載“。
Copyright ? 2018-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