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櫻花影院人氣:665 更新:2025-07-04 06:44:06
大年初二,聊聊娛樂,以及曲藝江湖。
沒想到,今年春節最大的瓜,竟然來自“曲藝圈”。
來自曲藝圈的兩大派別首領:一個隱身,一個現身。
隱身者蹤跡全無,現身者得意洋洋。
從各地的春晚到央視的春晚,曾經的“大忙人”郭德綱憑空消失。連同他的“德云社”,大批人馬也大面積消失于“云端”。
除夕前夕,各地春晚率先上演,之前就傳天津和山東兩大衛視的春晚,郭德綱相聲被刪。
事實證明,此言不虛。
接著,姜昆攜戴志誠,走上央視春晚的舞臺,呈現了一部被他們不知演了多少場的老作品《歡樂方言》。
01
姜昆的《歡樂方言》逗笑了郭德綱
對姜昆、戴志誠的節目亮相春晚,媒體之前也做足了文章。
突出了兩點:72歲姜昆,22次上春晚。
但是說真的,《歡樂方言》這個相聲最大的特點就是“老”。
一是題材內容“老”,曾經在廣東衛視等節目上表演過。
二是表現手法“老”,節目缺少包袱,結尾的包袱更徹底啞了火。
如果作為“一板一眼粵語教學”的段子,這個節目應該還行。
然而,這可是央視春晚的舞臺??!
藝人拿怎樣的節目上春晚,總還得有點敬畏心,知道點孬好。
有人稱,被這個節目唯一逗笑的,一定是郭德綱。
02
郭德綱與“相聲江湖”
郭德綱出道之前,的相聲長期以來的主流,只有馬季開創的馬派。
馬季老先生離世以后,作為馬季的大弟子,姜昆則成了馬派的掌門人。
姜掌門最大的貢獻就是,繼續把馬派相聲發揚光大,繼續維持馬派相聲的主流地位。
但凡相聲愛好者,沒有誰不是削尖了腦袋,朝主流相聲界里鉆。
1995年,22歲的郭德綱,第三次闖蕩北京,目的非常明確:進入主流相界。
結果是,又白闖了一趟。
當年的郭德綱窮愁潦倒,到何種程度?僅舉幾例:
饅頭蘸菜湯,吃了上頓沒下頓;
沒錢交房租,被房東堵在屋里罵;
病了,連買藥錢都沒有;
跟著小戲班子唱評戲,苦干兩個月沒拿到一分錢;
夜走黃村,沒錢打車,揮淚如雨……
唯一的喜事是,生了個兒子,也就是現在的郭麒麟。
2000年,郭德綱認識了于謙,二人組成“郊縣天王”,活躍于北京郊縣!
可是,于謙與郭德綱身份不同,是有編制的演員。
請于謙和自己干民間相聲?民間相聲不容易,還老賠錢。郭德綱開不了這個口。
既然相聲不掙錢,郭德綱為掙錢養家,只好什么來錢干什么。
在安徽電視臺,一檔綜藝節目中,他做副主持的副主持,在臺上盡情地被戲耍。
郭德綱最辛酸的,就是主演一檔48小時櫥窗生活節目,在街上櫥窗里供人參觀。
就這樣,他終于熬過去了。為了生存,他真是拼了。
2005年,德云社火了,這象征著一場庶民的勝利。
郭德綱的十幾年的民間積累,一下子掀翻了姜昆式的官方相聲。
在小劇場摸爬滾打這么多年,他憑借積累了多年的一批作品,紅遍大江南北,甚至火到了國外——“有華語處,即有德云”。
郭德綱大火,姜昆更是火大。點評郭德綱和“德云社”,姜昆口中射出一支又一支毒箭:
“現在郭德綱在網上鬧那么多事情,在道德在倫理上出現這么多問題,我搞不懂為什么那么多人喜歡他!”
“當下一些媒體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忽視社會效益,追捧一些下三濫的惡俗藝術,一些被老一代藝人丟掉又撿回來的藝術!”
郭德綱也不再以德報怨,堅決回懟——
這不僅僅是兩個人的戰斗,也是小劇場相聲和晚會相聲的戰斗,這也是“非主流”和“主流”的戰斗。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給了郭德綱巨大的回報。
小劇場相聲勝利,“非主流”相聲碾壓“主流”相聲。
隨著“德云社”眾星輩出,新生力量源源不絕,加之社團財源廣進——
此時的相聲江湖,局面已定。
更可喜的是,隨著德云社的紅火,很多傳統的東西,如國粹京劇,評書、快板、三弦、大鼓、太平歌詞等,都隨著德云社相聲的紅火,逐漸為現代人所知。
本來泡夜店的姑娘們,也被拉到了相聲劇場。
這時再來看:誰才是相聲行業真正的領導者?
答案不言自明。
郭德綱,這個一直被主流相聲界排斥的人,竟然做下了曲協都做不到的“份內之事”,曲協豈能容你?
就算曲協可以容你,曲協主席又豈能容你?
03
各路人馬紛紛站隊
娛樂圈從來不缺乏娛樂元素,曲藝圈從來也不缺乏“彎彎繞”。
當下的曲藝江湖,最兇險的莫過于相聲界。“主流”和“非主流”兩大門派壁壘森嚴,端的是有我無你,勢不兩立,不共戴天。
以姜昆為首領的“主流”派,揮舞“曲協”的大印,打著“反三俗”的旗號,著力清剿以郭德綱為首領的“非主流”派,恨不得一棍子打死,趕盡殺絕,斬草除根。
辦小劇場掙錢還是歸順“曲協”混個官職?于是,相聲界各路人馬紛紛站隊。唯恐站錯了隊,被歸于敵方,會陷于“萬劫不復之地”。
郭德綱的德云社,主動退避,卻一次又一次避之不及,屢遭打壓,卻越來越火,甚至把“相聲界一半的錢全給掙了”。
04
曲協是干哈的?
曲藝圈為啥戰火紛飛?讓我們先來弄清楚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什么是曲藝?
百度百科這樣理解:
曲藝是各種說、拉、彈、唱等藝術的統稱,它是由民間口頭文學和歌唱藝術經過長期發展演變,形成的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故稱“曲藝”,說白了就是“曲調”的“藝術”表現。
第二個問題:曲協是干哈的?
上圖是“文藝網”2011年相關解釋。摘其中兩個要點:
其一,曲協是“全國各民族曲藝家組成的人民團體”。
其二,曲協的主要職責是:“聯絡、協調、服務,通過各項藝術活動,最廣泛地團結曲藝家和曲藝工作者”。
由以上兩句可以作出如下推斷:
首先,曲協是一個人民團體,由各民族曲藝家組成。
在此,提出第一個疑問:郭德綱算不算曲藝家?他是不是曲協會員?當然,郭德綱可以不申請加入曲協會員,但是說他是個“曲藝家”,肯定名副其實。
其次,“最廣泛地團結曲藝家和曲藝工作者”,不僅是曲協的職責,而且是曲協的主要職責;不僅要團結,而且是“最廣泛地團結”。換句話說就是:如果“不團結……”就是舍棄了“主要職責”。
如果“團結”都做不好,又怎能做好“聯絡、協調、服務”?套用潘長江的原話,“那不是扯的嗎?”
接著,提出第二個疑問:理當守土有責、守土盡責的曲協,在“最廣泛地團結”方面做得怎么樣?如果按照“玉米 大棒”的理論,曲協把“玉米”給了誰?本應該散播“玉米”的曲協,為什么一再向“德云社”揮舞“大棒”?
05
到底什么才是德藝雙馨”?
第三個問題:曲協主席是干啥的?
曲協主席當然是領導曲協,更好地盡職盡責。
盡職盡責干什么?當然是“聯絡、協調、服務,通過各項藝術活動,最廣泛地團結曲藝家和曲藝工作者”。
據報道,2017年7月21日,當選曲協主席的姜昆在致閉幕詞時表示:
“堅守藝術理想,抵制不良行業風氣,爭做德藝雙馨、人民喜愛的當代合格的曲藝工作者?!?/p>
本文從中拎出四個關鍵詞,簡單解讀:
關鍵詞一,藝術理想。只要有所追求的藝術工作者都有自己的藝術理想,但是曲藝工作者,藝術理想并不可能完全一致。姜昆先生也許有自己的藝術理想,卻沒有任何權力以自己的藝術理想“一統江湖”,或者把自己的藝術理想強加于人。
關鍵詞二,不良行業風氣。既已成“風氣”,必然有其傳統和歷史的原因。特別是曲藝圈,更有不同派別和師從等因素。良與不良,不但難以界定,而且也不應由某些人加以界定。
關鍵詞三,德藝雙馨(合格)。藝術工作者作為個人,也有自私的一面,也要生存,也要努力活得更富足更有尊嚴。如果能做到藝術合格,不損人利己,不坑蒙拐騙,不搞流派小團伙,不搞階層歧視……總之只要有藝技且不做壞事,就是合格。當然,“德藝雙馨”是更高的層次,也是藝人們最高的理想境界。
關鍵詞四,人民喜愛。這四個字才是衡量和評判一個藝人的唯一標準。只有節目好,群眾才喜愛;只有才藝精,群眾才認可。那些忽悠群眾智商的節目,不論登上多大多高的舞臺,群眾心中自有一桿秤。再者,一個藝人,獲得多少群眾喜愛?這個還真的必須要有自知之明。既不能妄自菲薄,更不可盲目自傲。在當下,一個藝人的“人民喜愛”程度如何,誰最有說服力?市場!人們愿意花錢買票看誰的演出,誰就有市場,誰就是“人民喜愛”。
繼續從“人民喜愛”的角度,來看“主流相聲”姜昆,曾經領導相聲潮流30年,但是真正的佳作除了《電梯奇遇》《虎口遐想》,了了無幾。當然,姜昆目前的搭檔戴先生,其藝如何皆已領教;其德,卻因戴先生棄11年結發妻,而娶師叔侯耀文老婆袁茵,廣受詬病。至于姜昆的徒弟周煒,因在其短視頻賬號上辱罵粉絲,更是人設崩塌。據說從前,某大師看了姜昆的表演后,曾經斷言:“這個人過了40歲,就不會說相聲了?!弊隽饲鷧f主席,脫離了曲藝的一線工作,沒有新作,還要強撐著上臺。為了刷存在感,卻暴露了個人的實力。演藝素質能力如何?群眾自有公斷。06寬容各種藝術理念,才是藝德都是侯寶林的徒孫輩,師承上也深有淵源:郭德綱和姜昆,二人德藝對比之下,更可知有些人,做人的底線,原來是可以一再突破的。同為相聲,卻硬生生分成了“主流”和“非主流”兩大陣營。就像《笑傲江湖》中的名門正派和明教。其實,團結整個曲藝界,才是曲協的職責所在。在其位,則謀其政。能夠寬容不同的藝術理念,才是最大的藝德。為保護既得利益者的名利,對民間社團,不是積極主動地團結,而是挑刺、排斥和打壓。這,都是讓名和利給鬧的?!爸髁鳌眰兟犝?,俺老郭今年就不陪你們啦。就看你們好好玩,看你們能玩出什么樣的新作品、新花樣、新風氣?!@可能是郭德綱隱身的原因所在,或者說是他的“司馬昭之心”。給觀眾帶來歡笑,才是相聲的硬道理。區分“主流”與“非主流”,是相聲界的悲哀,也是相聲界的笑話。相聲理念存在差別,其實非常正常。但是,借此掀起的相聲江湖地位之爭,既是對觀眾最大的不尊重,也是對相聲最大的侮辱,更是對歷代相聲前輩的大不敬……
【免責聲明】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Copyright ? 2018-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