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櫻花影院人氣:63 更新:2025-07-04 04:03:16
年底上映的《愛情神話》成為2021年院線電影的最后一個驚喜。
這樣的電影出現并獲得一致好評,說明國產電影市場的包容度更大,更進步也更自信。
本片監制兼領銜主演徐崢說:“我認為這個市場不應該只有大片,或者單一類型片。當代都市的風情和質感,都是有需要的。《愛情神話》是一個非常當代的作品,呈現了多元化和豐富性,這在當下市場是很重要的?!?/p>
的確如此,這部電影沒有煽動情緒,沒有道德綁架,沒有民族主義,沒有動作特效,沒有翻拍改編,沒有IP堆疊,沒有上綱上線……
看完卻會心一笑、回味悠長,這才是我們去電影院的本來目的,而不是被視聽過載和思想教育弄得筋疲力盡。
觀眾需要鴻篇巨制,也需要生活的涓涓細流,《愛情神話》就是這樣涓涓細流式的生活摹寫。
影片的故事并不復雜,發生在上海一個市井與格調交織的街角,核心人物只有5個人:美術老師老白,鄰居老烏,以及廣告人李小姐、人間清醒的格洛瑞亞和瀟灑的蓓蓓3位獨立女性。
這5個人就像我們周圍的普通朋友,有點小幽默,小情緒,小矛盾,小諷刺,小回憶,小確幸,小秘密,小吹噓,小腔調。
總的來說就是幾個上海中產階層的日常切片,關系若即若離,敏感微妙。
雖然電影由徐崢監制并主演,但更讓人感到驚喜的是90后女導演邵藝輝。
影片中的男女主角都不是年輕人,但導演對這幾個角色有著超過她年齡的犀利洞察。
雖然是長片處女作,卻絲毫不見生澀,而是把握得純熟老辣、舉重若輕。
導演/編劇邵藝輝
首先從《愛情神話》的觀感來看,它太像中國的“伍迪·艾倫”了。
這種“像”并不是那種刻意模仿的“像”,而是自然流露出與伍迪·艾倫電影類似的風格。
風格就是藝術作品的因于內而符于外的風貌,是藝術作品在整體上呈現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
伍迪·艾倫電影的代表性風貌包括但不限于:密集的對話、復雜的男女關系、社會中上階層知識分子、浪漫的大都市(紐約、巴黎等)、詼諧的諷刺與調侃等等。
如果你恰好是伍迪·艾倫電影的粉絲,那么《愛情神話》會讓你找到類似的感覺。
主人公老白住在上海極具情調的舊法租界區域,是整個城市最浪漫的地方之一。
老白曾經做過小學美術老師和電視臺美術,喜歡畫畫、打鼓和做菜,在家辦了個美術班,教一些有錢、有閑人畫畫,并和鄰居老烏一起籌辦自己的畫展。
老白已經和妻子蓓蓓離婚,但兩人還有來往。
母親勸他復婚,但他卻在朋友的介紹下,迷上了曾經嫁給過英國人并有一個混血女兒的李小姐。
雖然李小姐說自己是“下坡路呀,能走得不順嗎”,但老白還是像找到人生的第二次激情一樣,對李小姐展開追求。
就在老白第一次邀請李小姐到家品嘗廚藝,準備更進一步時,正巧美術班的“野貓型”美女格洛瑞亞,老白的前妻蓓蓓也同時出現,再加上前來湊熱鬧和解圍的鄰居老烏,大家的關系和氛圍瞬間復雜微妙起來。
這個5個人在餐桌上吳儂軟語,言語交鋒,話里有話,以及密集快節奏的上海話臺詞。
以上元素疊加起來,形成了一部上海版的伍迪·艾倫風電影。
第二從《愛情神話》講故事的方式來看,很明顯出自一位女性作者之手,全片娓娓道來,清新文藝。
但娓娓道來、清新文藝并不代表它的敘事就是散文式的東拉西扯。
這部電影之所以好看,沒有我們常規理解的文藝片那么“悶”,原因在于它的劇本很好平衡了“大形式”與“小情節”的關系。
導演在劇本中為主人公設置了兩個“目標”,正是在這兩個“目標”牽引下,全片才不至于像很多文藝悶片那樣“散”。
簡單來說,所謂“大形式”、“大情節”,指的就是典型劇作結構:
圍繞一個主動主人公構建的故事,主人公為了追求自己的欲望,與主要來自外界的對抗力量進行抗爭,通過連續的時間、在一個連貫而具有因果關聯的虛構現實里,到達一個表現絕對、而變化不可逆轉的閉合式結局。
之所以“大形式”、“大情節”能成為劇作的典型模式,優勢就在于它符合一個人對故事的訴求。
人們大多數時候的思維是線性的,都希望事情按照一個嚴密的邏輯發展下去。
觀眾對電影劇情的期待也一樣:主人公有一個欲望(目標或任務)-達成欲望過程中遇到各種困難-主人公解決困難-達成欲望。
而《愛情神話》雖然看上去沒有這么完整的“大情節”,只是主人公一直在和周圍人對話,但片中老白的欲望很明顯,一個是他對欲拒還迎的李小姐的追求,另一個是他和老烏找場地策劃畫展。
這兩件事構成貫穿全片的故事脊椎,始終抓能住觀眾的注意力,跟隨老白最終達成欲望。
除此之外,邵藝輝導演對電影中女性主義的處理也很恰當。
她在談及電影創作初衷時表示:“我不覺得女性電影一定是大女主,也不想女性成為被凝視的對象。同時我不想物化男性與女性的任意一方,他們都是掌握自己人生的人。不想拔高,也不想把女性神化。所以電影會以老白的男性視角切入,也希望電影能夠讓男性接受。只有女性更自由,男性才會更輕松?!?/p>
這種創作理念給近些年火起來的女性主義影視作品提供了一個新的且正確的思路,女性電影難道就一定要建立在大女主和貶低男性的基礎上嗎?難道只有大女主手撕渣男才稱得上女性電影?
我們在《愛情神話》中看到的李小姐、格洛瑞亞和蓓蓓,既有自己的煩惱,也都有自己獨立的生活和選擇,和老白處于一個平等地位,而不是把男性角色塑造成一個對立面來反襯女性。
這是一種更高明的處理方式,也是真正的平等。
最后從《愛情神話》另外一位主要角色老烏,看到對導演影響深遠的一些電影作品的致敬與引用。
片中的老烏是一位早年留過洋,很有腔調的上海男人,以策展人自居,自稱有過一段與意大利影星亦真亦幻的邂逅。
電影通過他和其他一些小細節,分別提及了4部意大利電影,分別為意大利電影大師費里尼的同名電影《愛情神話》,以及同為費里尼的作品《甜蜜的生活》,還有女導演里娜·韋特繆勒的《星期六,星期天和星期一》和愛德華多·龐蒂的《來日方長》。
在這四部影片中,費里尼的《愛情神話》對這部《愛情神話》影響最大,另外《甜蜜的生活》也有一定影響。
本片不僅致敬了《愛情神話》的中文譯名,還在老白家里最顯眼的地方掛著它的海報臨摹畫。
電影老白家掛著的《愛情神話》海報臨摹畫
其實在劇情上這兩部電影毫無關系,本片只是借用了費里尼《愛情神話》中的一對關系來指代老白和李小姐。
在這部《愛情神話》的電影海報中,把曾經那部《愛情神話》里的兩個人換成了老白和李小姐。
費里尼的《愛情神話》是根據1世紀羅馬帝國朝臣佩特羅尼烏斯的諷刺小說《薩蒂里孔》改編的電影,片名直譯叫《費里尼-薩蒂里孔》(Fellini – Satyricon),或簡稱《薩蒂里孔》,又被翻譯成《愛情神話》。
因為在費里尼改編這部小說之前,有另外一位意大利導演也拍了同名電影,所以他就在自己的這部電影前面加上自己的名字,以示區分。
這部電影和我們見過的常規電影有很大不同,是一部奇觀戲劇片,也可以把它理解成一出戲劇的影視化。
它的敘事不是線性敘事,沒有嚴格的開頭、中段、結局,也沒有正常邏輯的起因、經過、結果,只有松散、片段式的古羅馬奇觀和怪誕、即興的古羅馬人生活場景。
費里尼《愛情神話》劇照
畫上右邊的老頭是富人特里馬喬,與他的一位美少年的合影。
這部電影之所以借用費里尼電影的名字,因為費里尼的《愛情神話》中主角也從始至終一直在追逐一位男伴。
而且費里尼《愛情神話》的原著《薩蒂里孔》描述的也是羅馬帝國中上層人的日常生活碎片,與本片有異曲同工。
除了這部貫穿始終的電影,再簡單介紹一下《愛情神話》中提到的另外三部意大利影片。
另外一部費里尼的經典電影《甜蜜的生活》講述了一位娛樂八卦記者在羅馬的7天7夜。
《甜蜜的生活》
這7天7夜發生的事也沒什么關聯,就是以記者視角經歷的一些奢侈、享樂、名利生活的片段。
這部電影和《愛情神話》有一定內在的關聯,比如《甜蜜的生活》中的主角想成為一名作家,而老白想辦畫展,而且他們都周旋于三種不同風格、不同狀態的女人中間。
總結來說,《愛情神話》是一部讓人看著很舒服和輕松的電影,人物和事件都透露著浪漫、輕巧與智慧,給國產電影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Copyright ? 2018-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