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櫻花影院人氣:382 更新:2025-07-04 03:54:52
參考消息網2月5日報道
臺灣聯合新聞網2月1日刊登題為《香港賀歲片編年紀:“新春強檔”是如何產生的?》的文章,文章摘編如下:
“賀歲”,顧名思義指的是“慶賀”新一“年歲”的到來,對于電影而言,每年農歷新年的一月到二月,也被稱作“農歷檔期”,此檔期的電影主要以喜劇方式呈現,希望帶給觀眾好心情。
賀歲片鼻祖:許氏四杰
“賀歲片”最開始并不是一種電影類型,它是經過文化習俗和市場票房的演變才出現的。賀歲片最早源自于香港,從許冠文執導的《摩登保鏢》開始。
《摩登保鏢》(1981)劇照
1981年許氏兄弟合作的《摩登保鏢》,因在農歷年檔期(1981年1月30日上映)大賣1800萬港幣(1港元約合0.85512元人民幣——本網注),也是當年香港電影票房冠軍,讓電影圈嗅得前景。
此后,始于香港的賀歲片,開始擴散到內地、臺灣,甚至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有華人出現的地區幾乎都會有賀歲片的存在。在農歷春節期間上映眾多喜劇電影,漸漸演變成一種另類的影視文化。
以吉祥話為電影片名
如果說香港是讓“賀歲片”一詞廣為流傳的起源地,那么當我們回過頭看,就會發現賀歲電影早在上世紀30年代已有人試圖作為。
根據香港電影資料館制作的香港電影片目,于1937年2月13日上映,由湯曉丹執導的粵語電影《花開富貴》是首部在片名上嘗試融入“賀歲”吉祥話的電影。
除了《花開富貴》(1937),后續像《錢作怪》(1938)、《添丁發財》(1940)、《花好月圓》(1941)、《步步高升》(1948)、《雙喜臨門》(1949)、《福祿壽全》(1950)、《皆大歡喜》(1951)、《升官發財》(1951)、《如意吉祥》(1952)、《招財進寶》(1960)等多部影片,都因應農歷春節之際,以吉祥好運的片名為題。
隨時代發展而演變
進入上世紀60年代,平均一年農歷檔期都有十部左右的電影上映,這段時間的粵語電影除了傳統喜劇,粵劇戲曲電影也加入行列。60年代后期,香港武俠片繼50年代黃飛鴻系列后再次興起。
上世紀70年代的香港電影,是電影多產的時期。70至80年代間,農歷春節檔依然是刀光劍影、馬步功夫、奇情血案等題材的天下。
80年代初,喜劇開始成為此檔期的領軍類型,而賀歲片中的“賀歲”概念也逐漸形成。
《飛龍猛將》(1988)劇照
成龍和周星馳,這兩個名字是上世紀90年代香港賀歲的招牌,也是刺激動作和戲謔詼諧的兩個代表。成龍創造了眾多動作喜劇,從《飛龍猛將》(1988)、《飛鷹計劃》(1991)、《城市獵人》(1993)到《醉拳2》(1994),1995年的《紅番區》更是首部登上內地電影市場的香港電影。
《整蠱專家》(1991)劇照
周星馳憑借自身幽默的巧妙橋段,諸如《整蠱專家》(1991)、《逃學威龍三之龍過雞年》(1993)、《破壞之王》(1994)、《大話西游》(1995)、《大內密探零零發》(1996)、《喜劇之王》(1999)等片,明確的“周星星式”喜劇風格,深植在觀眾的童年回憶里。
千禧年后:內地香港合拍片當道
然而,21世紀香港電影產量急劇下滑,出品的大部分影片劇情大同小異,情節漏洞百出,更加上粗制濫造且評價低落。即使多產,也無法復制港產片黃金年代的成功模式。
同時,內地經濟起飛,電影實力也日漸攀升,眾人紛紛轉往合拍片市場尋求資金合作。21世紀這些帶有香港元素的賀歲片,每部幾乎都是內地和香港的合拍片,如《西游記》系列、《賭城風云》系列、《金雞》系列、《決戰食神》、《功夫瑜珈》,連周星馳的《美人魚》也是合拍片。
在即將到來的2019年賀歲檔期,合拍片依舊當道,有成龍的《神探蒲松齡》、周星馳的《新喜劇之王》和麥兆輝的《廉政風云:煙幕》掛帥。屬于港式笑料的香港賀歲片也有林敏驄的《如珠如寶》和彭浩翔的《恭喜八婆》加入,讓2019年的賀歲檔期比以往更有看頭。
Copyright ? 2018-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