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室內節目都無法正?!伴_工”,“德云社”也不例外。
但綜藝節目可以靠“云錄制”在網上直播,而德云社卻不可以。

因為“德云社”的演出主要還是靠各地劇場,這也導致“德云社”一眾相聲演員遲遲無法正?!伴_箱”。
德云社上下,日子過得“苦不堪言”。
在這個大背景下,《德云斗笑社》橫空出世。

因為是德云社自家錄制的綜藝節目,沒有了相聲界的眾多規矩,倒也其樂融融收獲了不少粉絲。

近日,《青年報》發表了一篇文章,就“德云社”的現狀及新綜藝《德云斗笑社》展開了一系列點評。
文章指出:
《德云斗笑社》之所以沒能成為熱門綜藝節目,是他們已經偏離了自身的“軌道”。
“德云社”的著重點畢竟是相聲,而節目在根本上體現的卻是”德云社”自家的“家務事”。

刻意的強調如今“德云社”背后祥和的家庭氛圍,完美的將德云社包裝成了一個大家族。
除此之外,《德云斗笑社》也將德云社的問題,全都暴露在了觀眾的眼中。
“沒有好作品。”

目前這檔節目已播出了3期,觀眾們只看到了演員身上聰敏的伶俐勁,卻沒有看到他們身上本應該有的“智慧”。
“文化”二字就更別說了。

歸根結底,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只有一點:
“德云社的相聲演員并沒有在節目中有什么好的作品,只是為了搞笑而搞笑?!?/p>
而那句“沒文化”,更是成為了“刺痛”這些演員內心的那根刺。

從節目上來看,這些相聲演員也確實沒有什么好的作品,也確實沒有看到他們身上本該有的智慧。
但在觀眾心里,卻有著另一個答案。
首先,《德云斗笑社》只是一檔綜藝節目,這說破大天去也是如此。

而綜藝節目不變的宗旨是什么?
無非就是想方設法逗觀眾們笑,從這方面看德云社肯定成功了。
《斗笑社》非但讓觀眾笑了,而且還贏得了不少的口碑,這點毋庸置疑。

其次,它既然是一檔綜藝節目,就不能從專業相聲的角度去評判他們。
因為《斗笑社》的主題本就不在相聲,而相聲也只是想為節目增添一個亮點。
看過此節目的觀眾明白,每個作品的創作只有一個晚上。
而且還需要重新選擇搭檔。

從這個角度來看,他們一晚上能有如此成果,不正好能看出來他們的智慧嗎?
歸根結底,德云社的“大本營”其實還在各地劇場,在那里也能看到成熟的相聲作品。
而《斗笑社》無非是郭德綱的現場教學而已。

其實《青年報》如今的“批評”,德云社的“少班主”郭麒麟早有預言。
他在之前的一個采訪中,就一針見血的說出了《青年報》所指出的問題。
“你能有什么地位,或者說你有什么樣的能力,都需要觀眾來檢驗。
歸根結底,最后還是要靠作品來說話?!?/p>

郭麒麟雖然年紀小,但說出的話卻頗有大師風范。
其實仔細想想,如今的相聲雖然又重新“活”了過來,甚至有些人還將相聲說到了國外。
但卻鮮有新段子傳出。

雖然一些演員會根據觀眾的反應“現掛”,甚至會臨時攢活,但大部分也都是一些老段子。
再加上隨著秦霄賢、張云雷等人的走紅,有很多人只是為了看演員才去聽相聲。
這也導致他們在創新方面,確實有點不盡如意。

這點不光“德云社”,所有的相聲演員都如此。
但從另一個層面來講,一部好的作品,勢必夾雜著演員的努力和汗水,也都需要長時間去磨合。

像《斗笑社》中一晚上就能打磨出完整的作品,本就是極其難的事情,這也正好說明了這些相聲演員的智慧。
說一千道一萬,《斗笑社》終究只是一檔綜藝節目,而不是專業的相聲專場。

他們能將觀眾逗笑就已經成功。
至于相聲,還是要請民眾去劇場看,畢竟那里才是他們的“地盤”。
他們也在努力,也在想辦法給觀眾呈現更多更好的作品。

也希望大家能對他們多些寬容,能多給他們點時間,畢竟他們也都是一些年輕的相聲演員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