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櫻花影院人氣:617 更新:2025-07-04 03:30:23
12月,韓國SBS上新了一部愛情喜劇——《那年我們的夏天》。
豆瓣8.8,該劇憑借著輕松的氛圍,和人氣頗高的主演陣容,迅速掀起了一股小清新氛圍的“夏日校園戀愛”懷舊狂潮。
值得一提的是,男主崔宇植,與女主金多美,是時隔三年以后的“二度合作”。
一個是在《寄生蟲》中以“四兩撥千斤”的巧妙演技,獲得廣泛認可的青年實力派男演員。
一個是在《梨泰院CLASS》里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反社會叛逆女孩”。
兩個人曾經在科幻動作片《魔女》中,飾演一對“死對頭”,從片頭斗到片尾。
當年二人就憑借著超強的磁場,吸引了一大批cp粉的關注。
所以,如今這部“直接談起戀愛來”的《那年我們》,用一句“cp粉們的圓夢之作”形容——
最為恰當不過了。
劇中的男女主,是兩個在性格和處事方式上截然相反的人。
男主崔雄,學生時期成績就吊車尾,唯一熱衷的事情就是畫畫和看書。
女主延秀則是學生時期“萬眾矚目”的第一名。
這個“萬眾矚目”的意思并不是她漂亮,而是她“冷面且老派”——
雖然成績好,在學校卻永遠一副“高高在上”的好學生模樣,讓人難以接近。
兩個絕對反差的人,在高中時期偶然被卷入了一場紀錄片策劃中,成為了一對“不得不”合作的搭檔。
這檔紀錄片的主題噱頭,正是全校正數第一、和全校倒數第一的相處日常。
自古反差出cp——
這對無論什么時候,只要相處在同一空間,就自動開始吐槽模式的“歡喜冤家”,永遠都在嘴炮攻擊對方的路上。
崔雄討厭延秀每次在鏡頭前,都對自己“沒有眼色的低情商發言”。
延秀討厭崔雄不求上進的學習態度,更直言“生平最恨沒用的人”。
正是這樣一對看起來“不共戴天”的搭檔,在多年以后,竟然成為了彼此的前任。
——這也意味著,兩人在少年時期拍攝紀錄片時,就已墜入了愛河。
看似不按套路出牌,又莫名讓人覺得還挺合理。
不得不說,韓劇真的很會玩兒校園反差戀愛這一part。
真正有趣的故事,發生在兩人成年,各自步入社會以后。
“無所事事”的崔雄,因為在繪畫上天賦秉異,成為了社交網絡上名氣斐然的“匿名網絡畫家”。
而曾經那個對什么事都無比認真的延秀,卻成為了一家小公司里累死累活跑項目的創意組長。
并且在分手五年后,兩人還有了一個重大交集——
延秀負責的項目,需要邀請崔雄露面,為品牌方現場作畫。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曾經的延秀,是課堂上那個永遠都在打斷老師講課、不斷提出問題的尖子生。
如今卻成了在項目會議上,被甲方老總不斷打斷報告的忍氣吞聲的社畜。
曾經的崔雄,總是被老師和父母批評“沒出息”。
如今卻有了自己的作畫公寓,每天小黑膠一放,小落地窗簾一拉,生活十分緩慢愜意。
然而,雖然處境變了,兩人的性格卻沒有發生變化。
延秀還是原來那個“冷臉扛一切”的絕對務實派女孩——
依舊討厭著“沒用的人”,工作上對和事佬老板猛甩臭臉。
崔雄還是那個不愛出門的社恐——
即便成了畫家,但因為對家里人隱瞞了自己的職業,還是要幫開小吃店的爸媽搬大白菜,接受他們的“嘮叨”。
這種穿越了時光、卻依舊沒有改變二人微小的生活細節的處理方式,讓整部劇的格局調換,顯得很自然。
韓國作為最會拍財閥和平民老百姓生活對比的國度,在這部劇里卻異?!安痪怼?。
不僅沒讓觀眾感受到男女主二人地位調換以后的尷尬,還讓彈幕直呼“磕死我了”。
這一切“自然”,都來源于對崔雄和延秀兩個人形象刻畫的細膩。
拿已經成為了畫家的崔雄來說。
即便已經小有名氣,崔雄卻完全沒有已經成為了名人的自覺。
即便自己的畫已經被知名的明星愛豆買下,在社交網絡上沸沸揚揚——
他本人卻還是個神經大條、一不小心就畫到“日夜顛倒”、“被經紀人強行拉出門鍛煉身體”的的無厘頭藝術家形象。
而延秀雖然干著朝九晚五的工作,在感情生活和處事方式上還是一如既往的“颯”。
放相親對象5次鴿子,不拿下項目誓不睡覺——
活脫脫從學生時期的“學霸”,平移成了一個成年后的“工作狂”。
這樣的細節描繪,讓兩個人分手以后的“再見面”,依舊沒有擺脫學生時期的“貓狗cp屬性”——
傻乎乎的崔雄,仍對延秀甩了自己這件事耿耿于懷。
見了面對她又噴水又撒鹽。
延秀來“求”崔雄出席項目,卻依舊不愿意給對方好臉。
對方拒絕,她拎包就走人。
更搞笑的是——
關于“噴水”和“撒鹽”這一流程,分手五年間的崔雄,每個月都要拉著經紀人跟自己演練一次。
彈幕:這真的不是巨蟹男x天蝎女嗎?
“說好的不跟我分手?!边@是大畫家崔雄的全部想法。
“怎么長大了還這么幼稚?!边@是成年后延秀的內心os。
而這兩個幼稚鬼的感情癥結,是在于對“安全感”一詞詮釋上的不同。
從小出生在吵吵鬧鬧的幸福家庭里的崔雄,雖然性情爛漫,卻并不喜歡將愛掛在嘴邊。
從小只跟奶奶生活的延秀,秉承著“家里沒有勢力就要有點脾氣”的態度——
到了感情中,卻非常沒有安全感。
大學四年戀愛間,盡管每次延秀都想盡辦法“激怒”崔雄,試圖逼迫他對自己說出那句“我愛你”。
崔雄卻只會傻傻守護在她身邊,做個不會表達愛的憨憨。
一個永遠在試探,一個永遠在沉默。
這樣的相處模式,最終讓二人在大學畢業那年分道揚鑣。
《那年我們》用細膩緩慢的節奏,將以上這些細節的鋪墊,一點一滴滲透進了男女主角的人設中。
年少時期嘴笨的男孩,青春期跋扈又脆弱的女孩。
這種完全貼合觀眾心中對于“青春”和“成年”兩個語境的刻畫,使這部劇變得親切而動人。
更令人驚喜的是——
曾經因為拍紀錄片而結緣的兩個人,成年后依舊延續了這個項目,準備在紀錄片里“重新相處相識”。
當然,也準備重新相戀——
畢竟看男主噴水撒鹽這個熟練程度,還有女主喝多了一頓叨叨前任這個酒品,這倆人分明就是誰也沒忘了誰。
“離開我以后,你長成了什么樣的大人?”
這種妙之又妙的“call back”情節,不僅沒讓紀錄片這一“戲中戲”的設定顯得突兀,反而使整部劇充滿了趣味性。
也更讓觀眾們期待,通過成年后的紀錄片,能在這兩個“別扭的人”身上,摳到怎樣甜蜜的糖來吃。
畢竟,誰都在青春時期有過那么一個“意難平”。
而那個“意難平”,你如今過得還好嗎?
世人都說,做貓做狗不做情人。
但如果我偏要勉強呢?
僅兩集,《那年我們》就用這一系列問題,勾住了觀眾的看劇“饞蟲”。
沒有勾心斗角,沒有爛俗的是非爭端,只有對青春歲月生澀細膩的“拷問”。
清新至此,只有把“殷殷期待”四個字,送給這部迷人的新劇了。
Copyright ? 2018-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