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櫻花影院人氣:82 更新:2025-07-04 11:03:30
文|陳三歲
電視劇《心居》是根據魯迅文學獎得主滕肖瀾,的小說改編的。十年未拍電視劇的導演滕華濤,再次回歸都市劇。
這個故事最大的特點其實是描繪了上海,小人物在妥協中掙扎,在狹隘中偉大。每個人都是多面的,不能簡單的用“善惡”來區分一個人。
在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中,新都市人和老都市人聚集在一起。
老上海人和劇中的顧家一一家一樣,安于現狀,守著原來的上海家。
隨著家庭的不斷擴大,家里的人越來越多。雖然四代同堂,但一個大家庭真的沒有什么“隱私”,生活的幸福也僅限于基礎階段。
但是,不管老上海人的生活質量如何,他們有房子,親戚朋友聚在一起,心里有歸屬感。
新上海人就像劇中的馮曉琴(海清飾)一樣,從家鄉遠道而來。對于這個城市來說,她是一株無根的浮萍。
因為沒有自己的房子,所以無法真正扎根,也沒有享受過三口之家的獨立生活。每天唯一的任務就是照顧老公一家。
為了在上海,這樣的大城市扎根,他們更有上進心,渴望在這座城市做點小生意。
這可以解釋為什么馮曉琴如此熱衷于督促丈夫考金融證,不是因為她癡迷,而是因為她需要內心的穩定。
大姑顧清俞(童瑤飾)永遠無法理解馮曉琴的處境。
大姑認為買房是為了孩子的讀書需求,所以這種需求可以通過“遷移戶口”來實現,沒必要經歷種種磨難去買房。
但對馮曉琴,來說,即使孩子的閱讀問題可以解決,她仍然是一個無根的人。
因此,新老上海人無法完全了解彼此的處境。他們起點不同,從小生活環境不同,追求方向也不同。
另外,這部劇的海報也透露了很多信息。
海報將四個主角按照暖色和冷色分為兩種。馮曉琴和展翔屬于暖色。他們都是新上海人,他們的心中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不過,從坐姿來看,展翔的信心顯然要強得多,因為他早年投資了大量的上海房產,如愿以償地成為了承租人,靠每月出租過著富裕的生活。
雖然他是新上海人,但他的房子已經成為他的家和有安全感的東西,所以他成功地融入了這個城市。
馮曉琴坐在簡單的沙發上,低頭看著地面,暗示他“腳踏實地”。
她的坐姿很內斂,所以她有房子,很難找到一個安全的人,或者說很難讓她相信擁有房子之后,房子是屬于她的。
顧清俞和施源是冷色調,這說明他們相對“冰”,不像馮和展翔那么急于自焚
顧清俞坐在冰冷的地上,擁抱著自己。她是個不招人喜歡的孩子,這從她對父親的態度就能看出來。
當父親把弟弟的死怪罪給顧清俞的時候,她的內心是很崩潰的,但是她發泄的方式是默默流淚、孤獨地來消化這個事情。
所以她找到施源結婚,是希望補足這一塊內心的空缺。
施源是一個綠色背景,默默在陽光下看書,是一個非常儒雅的形象,可以看得出來他絕非沖動的人,是一個相當也自知之明的人。
所以和顧清俞的婚姻中,當他處在劣勢的時候,其實他是很知道自己需要上進去實現勢均力敵的,因為理性的思考婚姻,只有兩個人的實力相當,才有可能長久,施源肯定明白這一點。
劇中還有一些細節,例如顧家人經常性“開小會”,這是排外的代表性舉動。
姓顧的人都聚集在一起,互相暗示一個眼神,全部跑到老爺子那屋開家庭會議,而這樣的會議是排除了兒媳婦的。
其次顧清俞和弟弟說:“如果你要買房的話,不管多少錢我都可以借給你,但如果是她的意思,你又不那么贊成的話,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p>
作為本地人,她其實是帶著有色眼鏡看弟媳的,言外之意就是如果是弟弟要做的事情,那就全力支持,如果是弟媳慫恿的,那就不幫忙。
接著顧清俞又交代了父親,認為弟媳借不到錢一定會和父親開口,不許父親心軟松口借錢。
幾句話下來,顧家守著自己的錢和房子,絕對不讓他們所認為的外人有機會攀附或者得利的態度就展現得淋漓盡致了。
無論是城市的建設還是房子,都是為人的幸福而服務的,但是為什么社會越發展,城市和房子卻成為了在這里生活的人的枷鎖呢?
這部劇面上看的是“房子”惹的禍,其實反映了社會問題:為什么沒有房子就沒有歸屬感?在城市生活的歸屬感本該源于什么?
我們所謂的“家”到底是人組成的,還是房組成的?這些才是真正值得我們深思的一件事情。
-END-
Copyright ? 2018-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