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櫻花影院人氣:589 更新:2025-07-04 10:57:04
文|令狐伯光
2019年年底,最后的兩個月有三部國產古裝劇先后開播。
分別是許凱,張榕容主演的《從前有座靈劍山》;羅晉,李一桐等主演的《鶴唳華亭》,最后是前幾天開播的張若昀、陳道明主演的《慶余年》。
這三部古裝劇有著較大的區別,最明顯是類型不同。
《從前有座靈劍山》是仙俠搞笑劇,《鶴唳華亭》是古裝權謀??;《慶余年》表面上也是古裝權謀劇,但它結合穿越搞笑等元素。
如果去看這三部古裝劇的導演,立刻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港臺導演和國產古裝大劇的距離是越來越遠了
《從前有座靈劍山》導演于中中是臺灣導演,《鶴唳華亭》的導演楊文軍與《慶余年》的導演孫皓,這兩位導演是內地大導演。
這三部古裝劇口碑質量各有優劣,但講到演員陣容,尤其是投資級別等。
《從前有座靈劍山》是部投資不高的網劇,《鶴唳華亭》和《慶余年》因為種種情況也淪為網劇,但論演員陣容,投資級別,顯然不是《從前有座靈劍山》能比的。
國產古裝劇大小資源和類型的變遷
中國歷史劇的歷史很長,80年代,90年代內地因為特殊的“經濟體系”,文化領域上面一直都比較擅長歷史劇、年代劇、戰爭劇、諜戰劇和家庭劇等等劇種。
這些類型題材現在看相當嚴肅。
比如主要角色偏于中年人而不是青少年為主。
比如故事劇情角色塑造偏向嚴肅嚴謹,不以偶像劇的娛樂時尚為主。
比如電視劇表達的文化內核其藝術氛圍十分濃郁,什么樣的題材就討論什么樣的文化價值觀。往往挖掘還非常的深刻,不像偶像劇主題的空洞。
早期內地嚴肅劇“藝術價值”極高,原因是特殊年代官方和國營主導的體制不同。
2001年,中國簽署WTO正式進入了市場經濟,同時內地嚴肅劇各方面發展到了巔峰。
比如公認歷史劇的巔峰,2003年的《走向共和》,2007年的《大明王朝1566》。其它像諜戰劇有2008年的《潛伏》,戰爭劇有2009年的《我的團長我的團》等等。
港臺古裝劇成也娛樂敗也娛樂
如果從全世界電視劇領域來分析,早期內地拍攝的電視劇,更類似后世很多中國觀眾推崇有加的頂級英劇,美劇和日劇。
相反,港臺古裝劇從一開始更加擅長偶像劇,至少是偏向“偶像劇模式”的古裝劇。
原因也很簡單,港臺地方小,人口數量少,歷史文化的積淀隨著時間流失越來越嚴重。
以港臺擅長古裝影視劇為例。
因為歷史的原因,早期內地移民港臺的文化精英不少,他們的傳統文化功底非常深厚。當投射到影視文化領域上面,比如內地引以為傲的歷史劇。
早期香港大導演李翰祥,拍攝過“清宮三部曲”《一代妖后》《火燒圓明園》和《垂簾聽政》。
論制作的歷史氛圍還原,論文化主題的歷史辯證等,絕不會遜色內地作品。
其它港臺導演胡金銓,楚原,張徹等。后來與內地第五代大導演張藝謀,陳凱歌等同輩的徐克、黃霑、顧嘉輝、李安、侯孝賢等等。
這些港臺文化精英的歷史觀和中國傳統文化水平,并不會遜色同時代的內地影視文化精英。因為生長環境某些歷史思辨上面,只怕尤有甚之。
這才會有80年代,90年代港臺古裝作品的盛世巔峰。
如1992年代中國臺灣拍攝的《新白娘子傳奇》,為何能成為華語世界最經典的電視劇之一?
原因不正是電視劇主創的導演,編劇再到所有主創人員,他們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功底么。
畢竟,《新白娘子傳奇》制片人曹景德后來說了,當時是臺視的熊廷武先生的構想:
做一出能夠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又著重黃梅調表現的連續劇。
2000年前后,內地歷史劇的文化內涵,難道強過香港武俠劇和臺灣戲說劇么?
答案是并不見得!
古裝劇衰落是港臺導演的衰落
2011年后,中國電視劇的市場化越來越深入,電視劇從于正《宮鎖心玉》大獲成功過后。
國產電視劇古裝劇一種,全面陷入阿寶色、磨皮摳圖、五毛特效、大女主瑪麗蘇和只知道談戀愛的偶像劇里。
2012年的《隋唐英雄》系列,2015年范冰冰主演的《武媚娘傳奇》;2016年羅晉唐嫣主演的《錦繡未央》,2017年,楊穎和鐘漢良主演的《孤芳不自賞》等。
接下來,見證奇跡的時刻到了。
2012年,張衛健主演的《隋唐英雄》,導演為香港導演李翰韜。
這位香港導演李翰韜并非無名之輩,曾經交出了焦恩俊版《小李飛刀》等武俠劇。
2015年,范冰冰主演火遍全國的《武媚娘傳奇》,導演同樣是香港導演高翊浚。
這位香港導演高翊浚也不是泛泛之輩,曾經拍攝過《大漢天子》等劇。
2016年的《錦繡未央》還是香港女導演李慧珠,曾經拍攝過《倩女幽魂》和《小魚兒與花無缺》等經典電視劇。
2017年,楊穎和鐘漢良的《孤芳不自賞》的導演,相信很多人知道是香港大導演鞠覺亮。曾經更是拍過《射雕英雄傳》《逆水寒》《十月圍城》,與央視的《新水滸傳》等作品。
《花千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醉玲瓏》的林玉芬是臺灣大導演。
另外,成功開啟阿寶色,磨皮摳圖古裝劇的大功臣于正,雖然嚴格算來并不是港臺系導演。
但是,于正有過在香港電視圈工作的經驗。同時于正拍攝古裝劇的手法,很明顯也是學習發揚港臺電視劇的模式。
2011年后國產古裝劇的群魔亂舞,很大程度是拋棄傳統文化,徹底的擁抱市場,形成了內地資本,與港臺團隊搭配的模式。
那么內地電視劇大導演呢?
2011年左右,國內電視劇市場勉強能容納嚴肅劇集的生存。內地嚴肅劇出身的導演,一直以來,壓根就看不上港臺擅長的戲說劇、武俠劇,反正古裝偶像劇那一套。
如果仔細回憶,2000年前后內地主流電視劇大導演中,真正轉型拍攝了港臺導演團隊擅長類型的武俠劇的,最著名的只有張紀中等人。
另外,如張國立主導戲說劇《康熙微服私訪記》系列也能算一個。
其它如《鐵齒銅牙紀曉嵐》系列導演是臺灣導演羅長安,再到《孝莊秘史》系列背后都有和臺灣文化精英的合作。
而內地電視劇主流大導演,仍在拍歷史劇《大秦帝國》,諜戰劇《懸崖》《黎明之前》;年代劇《知青》《平凡的世界》等嚴肅劇集。
內地嚴肅劇導演轉型后的降維打擊
2011年,鄭曉龍導演,孫儷,陳建斌,蔣欣,蔡少芬主演的古裝劇《甄嬛傳》。
這部劇表面上看也是當時港臺擅長的女頻宮斗劇,因為和當時市場流行的《宮鎖心玉》《步步驚心》等劇重合度很高。
它不是原創劇本,是改編的熱門女頻網絡小說,同時市場流行的宮斗類型等等。
但是嚴肅劇出身的內地大導演鄭曉龍,拍市場上流行的女頻宮斗劇《甄嬛傳》。用的是過去拍歷史正劇的手法,最終成就了這十年國產古裝劇的一個高峰。
《甄嬛傳》流行娛樂和文化藝術的結合,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
平心而論,比起同時期內地資本,港臺導演拍出來的《步步驚心》水平高出太多。
不過,鄭曉龍的《甄嬛傳》并沒有成為電視劇市場的主流。原因是當時嚴肅劇在市場上還能夠生存,真的大規模轉型是2015年后。
因為內地嚴肅劇市場上逐漸無法生存,不是退出歷史舞臺就只能轉型。
2015年,孔笙導演的《瑯琊榜》橫空出世,本質上是鄭曉龍《甄嬛傳》的模式。也就是內地的嚴肅劇導演團隊,用以前拍嚴肅劇的方式來拍偶像劇。
《瑯琊榜》導演孔笙、李雪都是山東影視集團的文化精英。
“山影”相信不用多講,內地嚴肅劇集最頂級的制造基地之一。
孔笙在拍《瑯琊榜》前拍過很多嚴肅劇,比如《闖關東》《生死線》《父母愛情》等等。
2017年,吳秀波,劉濤主演的《軍師聯盟》,導演張永新也是“山影系”的嚴肅劇導演。曾經拍過包括《馬向陽下鄉記》《安居》等等劇集。
2018年,孫儷,陳曉主演的《那年花開月正圓》導演是丁黑,曾經拍過《大秦帝國2&3》。
2018年,陳坤和倪妮主演的《天盛長歌》的導演是沈嚴,曾經拍過《中國式離婚》《中國式關系》等等嚴肅劇集。
其它還包括《將夜》的導演楊陽,《九州海上牧云記》《長安十二時辰》的導演曹盾等等。
當然,我們也不能忘記張黎導演的《武動乾坤》,于榮光導演的《斗破蒼穹》的經典失敗案例。內地導演團隊拍攝古裝大劇,已然完全壓過港臺導演團隊,原因早已言明。
內地嚴肅劇導演團隊轉型拍攝偶像后,對港臺導演團隊形成一種降維打擊的結果。
2011年于正的《宮》系列成功以來,港臺導演團隊拍攝的大量古裝劇。
制作上面粗制濫造,什么阿寶色、磨皮過度、五毛特效、服化道艷麗浮夸等,簡直是辣眼睛。
演員選擇都是沒有演技的流量明星,表演虛假毫不入戲,演技全停留在熱搜上。
故事劇情注水非常嚴重,文化主題表達非常空洞,大多數娛樂至死。
內地導演團隊拍攝的古裝大劇,制作上有不行的,演員也有選擇流量明星的,故事劇情同樣還有著注水和文化主題表達空洞的。
只要算算比例和機率,內地嚴肅劇導演團隊仍然吊打港臺導演團隊。
古裝大劇距港臺導演越來越遠了
2019年,國產古裝劇的數量著實不小,如果從口碑質量上也是有優有劣。
但項目資源的分配,港臺導演團隊能夠接到的國產古裝大劇越來越少,同時內地和港臺擅長的類型題材也越來越分化。
2019年,有香港導演蔣家駿導演的《2019版倚天屠龍記》。
香港導演鄭偉文、陳家霖導演的《陳情令》。
臺灣導演林玉芬導演的《三生三世宸汐緣》。
比如暑期檔的三部古裝劇,《陳情令》和《宸汐緣》導演是港臺導演團隊,內地導演團隊的是《長安十二時辰》。
是否和當下正在熱播的三部古裝劇幾乎一模一樣。
哪部古裝劇更受觀眾歡迎,這還真的不一定。
這用到衡量“古裝大劇”的投資規模,演員陣容規模。《從前有座靈劍山》就無法和《鶴唳華亭》和《慶余年》相比。
這也成為未來國產劇市場的主流,“古裝大劇”的資源都更傾向內地導演團隊。
比如2020年不少國產古裝大劇,《大秦帝國4》,正午陽光《孤城閉》,再到續集《將夜2》,這些是很典型內地導演團隊操作的古裝大劇。
另外有兩部被壓了蠻久的大女主古裝劇。
湯唯、朱亞文、張藝興主演的《大明風華》,導演張挺是嚴肅劇導演,監制是《走向共和》《大明王朝》的張黎。
章子怡,周一圍楊和祐寧主演的《帝凰業》,導演侯詠是內地嚴肅劇導演。
同時還有高希希導演,馮紹峰、陳寶國、張豐毅等主演的歷史劇《江山紀》。
李少紅導演,劉濤、周渝民主演的《大宋宮詞》等。
港臺導演團隊的古裝劇,自然也有著不少。
比如吳錦源導演,趙麗穎,王一博主演的武俠劇《有翡》。
比如,前段時間因為“撕番事件”鬧得沸沸揚揚,楊紫,吳亦凡和主演的古裝劇《青簪行》。導演選擇了《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宸汐緣》的臺灣大導演林玉芬。
其它還有王源,歐陽娜娜主演的玄幻劇《大主宰》,選擇了香港導演澄豐,這位導演曾經的作品包括《小寶與康熙》。
陳飛宇、熊梓淇、程瀟主演的武俠劇《天醒之路》,導演也是香港導演黃偉杰。曾經導演的有《我和僵尸有個約會》等作品。
其它例子不用再舉,反正大致規律不變。
結果便是內地團隊偏向歷史劇和宮廷劇,但投資規模,演員陣容強大得多。港臺團隊偏向武俠玄幻,演員中流量明星出現頻率極高,投資規模也要小不少。
總而言之,2015年的《瑯琊榜》過后,國內市場但凡要拍那種投資比較高,巨星云集的古裝大劇,廣泛選擇嚴肅劇出身內地大導演為主。
原本在古裝劇領域呼風喚雨的港臺導演,人脈資源變得越來越小。
港臺導演距離古裝大劇,確實變得越來越遠。
電視劇這種文化產業,并沒有一種類型比另一種類型多高級事情。只要觀眾喜歡和歡迎,古裝小撬動古裝大劇的例子,堪稱比比皆是。
比如正在熱播的三部古裝劇,《從前有座靈劍山》,《鶴唳華亭》和《慶余年》,三部古裝劇到底哪一部更加好看呢?
可能觀眾們都有各自的答案,它們無非都是滿足各自的受眾群。
最后,整個國產劇產業,無論古裝大劇還是古裝小劇都有各自的問題。中國電視劇從業者應該摒棄成見,相互學習和融合,爭取拍出更多和更優秀的國產影視作品。
Copyright ? 2018-2025